买书有机会赢大奖书可以撕 如此营销为哪般?
买书有机会赢大奖 书可以撕 书可以漂流
出版商如此营销为哪般?
8月21日,悬疑小说《天道密码》在上海书展首发,现场吸引了大批书迷购买。和时下大多数悬疑小说一样,《天道密码》讲的也是一个有关疯狂寻宝的故事,但与众不同的是,这部书是国内首部含有高额奖金的互动寻宝图书。作者邀请读者参与探秘,谁探秘成功,谁就有机会获得100万奖金。无独有偶,近日出版的《好玩的书》,出版商声称可以帮你找回久违的快乐,你可以撕掉它、把它漂流出去、把它当作道具……随便你怎么折腾。近几年出版商的营销手段屡屡翻新,从络写手“赵赶驴”戴着驴头签售到买书送机票、送化妆品、送奖金……有些读者不禁疑惑,买书到底是为了读还是为了大奖?如此费劲心思地“博眼球”宣传,到底是市场、出版商、读者的多赢,还是过度娱乐化的营销将忽略图书本身的文化价值?
针对这些现象的产生,采访了天津人民出版社长期从事畅销书出版的资深沈海涛。沈认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而言,一些出奇制胜的宣传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图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年市面上出现的新书大概有30多万本。如何让自己出版的图书在众多新书中脱颖而出,伤透了出版商的脑筋,因此必须“另辟蹊径”,想一些“花招”来抢占市场,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加大,很多读者对见效慢的作品根本看不上眼,“立竿见影”的书籍才是所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有限的纸质书阅读时间呈现出快餐化、流行化、娱乐化、养生实用化等趋势,于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心理和社会趋势,更加强了图书娱乐性的包装和宣传。
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图书不同于其他商品,它同时具有商业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图书出版既是一项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活动。面对图书出版营销出现的玩噱头、娱乐化的现象,图书的文化属性是否会被逐渐漠视呢?近日,走访了天津的多家书店,很多销售人员反映,很多噱头足的书并不畅销,这些书大部分在短时间就已经被请下“前台”,堆放到角落里去了,真正能够成为“常销书”的更是寥若晨星。很多专业人士也表示,出版商不断翻新的营销手法可以达到“眼球效应”,但如果没抓住书的精髓,只是找一些外在的东西炒作,读者看了内容后难免会产生宣传与事实不符的怀疑,进而质疑书的品质。从图书出版长远的发展来看,出版商必须在不断追求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的过程中,找到两者平衡与和谐的支点。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利于出版商、出版业,又利于读者的“多赢”局面。
见习 丁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