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每周一练期参考答案
TUhjnbcbe - 2021/8/11 10:37:00
北京雀斑医院哪最好     http://m.39.net/pf/a_8714221.html
系统解剖学期

一、填空题

1.①纤维囊、②脂肪囊、③肾筋膜(顺序不要求)

2.①结肠带、②结肠袋、③肠脂垂(顺序不要求)

3.①面神经、②舌咽神经(顺序不可变)

4.①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②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顺序不可变)

5.①脊髓灰质侧角、②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第2-4节段骶副交感核(顺序不可变)

6.①棘上韧带、②棘间韧带、③*韧带(顺序不可变)

二、名词解释

7.翼点:在颧弓的上方,颞窝的内侧壁,额、顶、蝶、颞四骨相连接处称翼点(3分)。此处骨质较薄弱,它的内面紧贴脑膜中动脉,故此处骨折易损伤该动脉(1分)。

8.肋膈隐窝:由肋胸膜向膈胸膜转折移行所形成的胸膜隐窝(3分),它是胸膜腔的位置最低的部位(1分)。

9.动脉韧带:是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一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3分),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1分)。

10.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韧带之间的狭窄间隙(3分),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在此进行硬膜外麻醉(1分)。

11.视神经盘:位于视神经起始处的圆形白色隆起(3分),此处无感光细胞,又称生理性盲点(1分)。

五、简答题

12.膝关节由股骨下端(1分)、胫骨上端(1分)和髌骨(1分)构成。

主要运动形式:屈(1分)、伸(1分)。

13.固定子宫的韧带有:①子宫阔韧带,防止子宫向两侧移位(1分);②子宫主韧带,防止子宫向下移位(1分);③子宫圆韧带,与骶子宫韧带一起维持子宫的前倾前屈(1分);④骶子宫韧带,与子宫圆韧带一起维持子宫的前倾(1分)。

14.三个狭窄:尿道内口(1分)、膜部(1分)、尿道外口(1分)

两个弯曲:耻骨前弯(1分)、耻骨下弯(1分)。

15.青霉素→手背静脉网→头静脉、贵要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阑尾(每个结构0.5分)

诊断学期

1、①低热37.3—38℃

②中等度热38.1—39℃

③高热39.1—41℃

④趋高热41℃以上

2、中心性发绀是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引起。发绀的特点是全身性的、除四肢与面颊外,亦见于粘膜(包括舌及口腔粘膜)与躯干的皮肤,但皮肤温暖。

周围性发绀是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发绀的特点是常见于肢体末稍与下垂部位(如肢体、耳垂、鼻尖)这些部位皮肤温度低、发凉,若按摩或加温耳垂与肢端使其温暖,发绀可消失。

3、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肺瘀血和肺泡弹性降低。

右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体循环瘀血所致。

4、内脏性腹痛是某一器官受到刺激,信号经交感神经通路传至脊髓,

特点;

1部位不确切,接近中线;

2感觉模糊;

3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5、躯体性腹痛来自腹膜壁层及腹壁的痛觉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脊神经根,反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

特点:

1定位准确;

2剧烈而持续;

3可有局部腹肌强直;

4腹痛随体位,咳嗽变化而加重。

6、心源性哮喘:严重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气喘,面色青紫、出汗,有哮鸣音,咯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湿啰音,心率加快,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又称心源性哮喘。常见于高心病、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和心肌炎、心肌病等。

7、心绞痛和心梗都能引起心前区疼痛,疼痛呈压榨性。心梗引起的疼痛比心绞痛引起的疼痛更剧烈并伴濒死感,持续时间更长,多持续半小时以上。

8、浅昏迷:患者随意运动丧失,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有反应,但不能唤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眼球能转动;

深昏迷:对一切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深浅反射、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均消失。

生理学期

一、选择题

1.B2.B3.C4.D5.D

一、问答题

1.①红细胞的变形性

②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③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2.基本过程可分为三步骤:

①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后就可使血浆中的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③凝血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形成后就会使血细胞网络在纤维蛋白内形成血块,产生血凝。

3、因为一般健康成年人体重为50公斤左右或50公斤以上,身体中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大约有~ml的血液。献血~ml,不足全血的10%,不会有不适感,而且血浆量的水和无机盐在1~2小时就可由组织液补充上,血浆蛋白在24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可由肝脏合成而补育,血细胞恢复至献血前水平虽需1个月左右,但在献血时血量减少,机体会反射性引起心跳加强,血管收缩,体内的贮血库管收缩,使循环血量不减少,以保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需要,所以一次献血~ml对健康成人影响不大。

4、①过程:当动脉血压升高时→管壁被牵张→刺激了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使其发放冲动的频率增高→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的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而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心率减慢→心缩力降低;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最后导致血压下降。

②特点:当动脉血压在8.00~24.00kPa(60~mmHg)间波动时,该反射有效,尤其在13.33kPa(mmHg)上下波动时该反射调节最灵敏。

③生理意义:可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5、下列代偿反应而使血压回升,使血压维持正常。

⑴通过降压反射的减弱,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①心脏活动增强。

②除脑和心脏以外的器官,特别是皮肤内脏血收缩,减少血管容积,增大外周阻力,同时保证心脑血液供应。

③使毛细血管前阻力与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毛细血管血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减少。而回流增加,补充循环血量。

④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

⑵容量感受器接受刺激减小,可使ADH分泌增加,水重吸收增加。

⑶通过球旁细胞释放肾素,使血中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浓度增加,进一步促使外周阻力增加,钠离子、水重吸收增加,增加细胞外液。稍后还可通过肝脏合成血浆蛋白增加,几天内恢复血浆蛋白含量,骨髓造血能力增强,几周内恢复血细胞水平。大量失血时,虽经上述各项代偿机制,终不能使血压恢复正常,血压明显下降。

6、(一)动脉血压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足够的血量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前提


   ②心室射血是产生血压的基本条件


   ③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是形成血压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


   ①心输出量:包括心率和搏出量,其中搏出量大小主要影响收缩压。


   ②外周阻力,主要决定于微动脉与小动脉的口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一般老年人脉压差较大,年轻人脉压差较小。


   ④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两者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有足够的充盈度,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这是产生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

临床检验基础期

1.①血细胞体积②不溶血

2.①骤缩呈锯齿型②肿胀或破裂③血红蛋白

3.①骨髓造血干细皈②促红素③原红细胞

4.①讯号发生器②放大器③甄别器④阈值调节器⑤整形器⑤计数系统⑤监视系统

5.①珠蛋白②含铁血红素

6.①nm②nm

7.①氰化法②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③世界卫生组织

8.①活体染色体②百分率

9.①溶血性②巨幼红细胞③维生素B12④叶酸缺乏

10.①双草酸盐溶液②草酸钾③草酸铵

11.①多能干细胞②粒系定向干细胞

12.①分裂②成熟③贮存④循环⑤边缘

13.①定向干②原单核细胞③幼单核细胞

14.主要免疫活性

15.①免疫活性②细胞

扫一扫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周一练期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