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解剖
胰腺位于腹膜后,分头、颈、体及尾四部分,胰头最大,略成球形,为十二指肠降部和横部包绕。胰头的上方是门静脉及肝动脉,前方与横结肠、肝脏、小肠等相邻,后方为下腔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自胰头的前上缘穿入,而胆总管则进入胰头的后下缘。钩突部为胰头的一部分,它的前方为肠系膜上静脉,后方为下腔静脉。胰颈是胰腺的狭小部分,其前方为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后方为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的汇合成门静脉处。胰体部始于正中线之左侧,其前方隔小网膜囊与胃相邻,前上方是肝右叶,前下方是横结肠及其系膜,后方直接与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左肾静脉及左肾上腺接壤。在胰体的上缘,腹腔动脉分别向左、右发出脾动脉和肝动脉,常以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前方来确定,体部向左上延伸即为胰尾,位于脾静脉的前方,其末端直达脾门。脾静脉的走行及移位,有助于鉴别肿瘤的来源。脾静脉是胰腺体尾的界标。胰管位于胰腺实质内,分主胰管及副胰管。胰管由尾向头部右行并逐渐增粗,进入胰头后与胆总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
检查方法、正常胰腺的超声表现及正常值
1、检查方法:
患者空腹4~6h以上,常规仰卧位扫查,如胃肠道气体较多,于检查前3天禁食易发酵产气食物,检查前日晚仅吃少量少渣饮食,睡前服轻泻剂,当日晨禁食,检查时可采取侧卧位、半卧位或坐位,也可饮水~ml后检查。在上腹正中水平将探头向左上倾斜,与水平线成10°~30°夹角扫查,即可获得胰腺的长轴断面像。识别胰腺的血管标志是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以及脾静脉。沿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及脊柱左缘纵切可以分别获得胰腺头、体、尾的横断层像。正常胰腺实质的回声强度与相邻的肝脏相似或稍强。
2、正常胰腺前后径超声测量值范围如下:胰头1.5~2.5cm,胰体1.0~2.0cm,胰尾1.0~2.5cm。
急性、慢性胰腺炎的病理基础及超声表现:
1、急性胰腺炎:
为胰腺疾患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上腹痛,恶心,呕吐,早期即可出现休克,淀粉酶升高等,病理改变分为两型:水肿型及出血坏死型,超声表现为:
(1)水肿型:胰腺多弥漫性肿大,轮廓线光整、清楚,偶见局部肿大者,胰腺实质回声减低,后方回声增强。水肿严重者,胰腺可呈无回声表现。由于肿大胰腺的压迫和炎性浸润,使其后的脾静脉和门静脉常难以显示。相应的病理改变为胰腺间质水肿,充血和炎细胞浸润,周围组织常伴有水肿。
(2)出血坏死型:胰腺肿大,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楚。胰腺及其周围组织呈不均匀回声改变,可由强回声、弱回声以及无回声混杂而成。其病理基础是胰腺水肿,坏死、出血及皂化等改变。环绕胰腺外周出现一层弱回声带,是重要的间接征象。其病理基础可能与胰腺周围的渗出液或胰腺外周的组织水肿有关。其他间接征象有局部积液、血肿,假性囊肿以及腹水、胸水、肠袢扩张、积气或积液,并发胆囊或胆管内结石。
2、慢性胰腺炎:
约半数病人由急性炎症反复发作演变而成。超声诊断标准:
(1)约50%的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大小仍在正常范围内,其余可表现为全胰腺肿大或局限肿大以及胰腺缩小。
(2)由于周围广泛性炎性粘连和纤维化,胰腺轮廓不清,边界常不规整,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
(3)胰腺内部回声多数增强,分布不均,呈条状或带状。胰腺实质中的小结石和钙化灶,增生的纤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区,损坏的腺泡,扩张和硬化的胰管分支等小病灶,形成声阻较大的界面,是造成慢性胰腺炎强回声特征的病理基础。
(4)25%的慢性胰腺炎合并囊肿形成。一类是假性囊肿,体积一般较大,位于胰腺浅表面。另一类是潴留性囊肿,一般较小,单发,位于胰管附近。
(5)胰腺的主胰管不规则扩张,呈囊状,扭曲或串珠状。
(6)胰管内有时可见强回声结石,后方有声影。小结石可无声影。
胰腺囊性占位病变
胰腺囊肿分假性囊肿与真性囊肿两大类,前者多见,后者又分为先天性囊肿及潴留性囊肿。
1、假性囊肿:
当有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或外伤后,胰腺的渗出液,坏死物,血液等外溢积聚,被周围纤维组织包裹,成一假性囊肿,这是胰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超声诊断标准:
(1)胰腺部位或附近出现圆形、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光滑、整齐。
(2)囊肿壁厚约1mm至数毫米,其侧方可见声影。.
(3)囊肿单发多见,亦可呈多发,或有分隔状。
(4)囊肿合并出血、感染时,囊内出现回声或有沉积物。
(5)囊肿巨大时,可挤压周围组织,使其受压或移位,也可使胰腺失去正常的形态。
2、潴留性囊肿:
因结石或炎症阻塞胰管引起腺泡或导管的胰液潴留而形成。多数体积不大,位于胰腺实质中,尤其是在主胰管附近,声像图显示出在胰管附近有透声性囊肿或与扩张的胰管相连接,胰腺实质呈慢性胰腺炎表现。.
3、囊腺瘤
(1)小房囊腺瘤:整个肿块区域出现密集不均的强回声斑点,其间可有多发的圆形液性暗区。整个病变区类似一个回声较强的实性肿块,病变后方回声增强是其特征。
(2)大房囊腺瘤:显示为包膜光滑的多性囊性结构。囊壁轮廓线清楚,可有钙化斑。囊腔透声好,内可见厚壁间隔。边缘囊壁可见强回声乳头状结构。
胰岛素瘤、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1、胰岛素瘤:
一般较小,平均直径1~2cm,有时难以发现。常位于胰腺体尾部,肿瘤呈边缘光滑、回声均匀的低回声结节。胰管一般无扩张或轻度扩张。较大的肿块内可见不均匀的粗大回声斑点,或出现坏死的液性暗区,或有钙化强回声。
2、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包膜线光整,肿块较小时多为无回声,较大时回声往往不均匀。一般不伴有胰管扩张。肿瘤虽大但无周围脏器浸润征象。恶性胰岛细胞瘤一般边界欠清晰,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征象。
胰腺恶性肿瘤
1、胰腺癌:
是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来自胰管上皮,发生于胰头部约占75%,体尾部占25%,多数是实性肿块,少数侵及全胰腺呈弥漫型或多结节型。组织学最常见的是腺癌,粘液腺癌,囊腺癌及未分化癌少见。声像图表现:
(1)肿瘤部位胰腺局限性肿大或膨出,偶见弥漫性肿大而失去正常形态。
(2)肿物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边界及轮廓不整或不清,癌瘤向周围组织呈蟹足样浸润。
(3)肿块绝大多数为弱回声,出现坏死、出血等继发性改变时可出现强回声斑点,偶见坏死液化形成较大囊腔。强回声型肿块较少见,组织学分类多为黏液腺瘤和腺泡细胞癌。
(4)胰腺癌多数后方回声减弱,与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有关,黏液腺瘤的后方则可显示回声增强。
(5)胰头体部癌胰管扩张显著,典型者可见扩张胰管阻塞或截断。.
(6)钩突部肿瘤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前移。
(7)胰腺癌晚期,常有肝转移、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腹水。
(8)胰头区发现肿物常见的除有胰头癌外,尚应与壶腹癌、胆管下段癌、胆总管结石及慢性胰腺炎鉴别。
(9)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肿块周围的血管被浸润的程度,如脾静脉,门静脉是否有狭窄及其程度,腹主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等是否被侵犯。对于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2、壶腹癌:
又称壶腹周围癌。常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或胆管壶腹区。肿瘤可来自主胰管末端、胆总管末端上皮,或来自十二指肠乳头部。壶腹癌早期即可引起胆管梗阻,*疸发生较早。超声诊断标准:
(1)肿瘤一般较小,圆形或略分叶状,较小的肿块可呈乳头状。位于扩张的胆总管和胰管的末端及胰头的在下方。
(2)肿瘤可呈弱回声、强回声或混合回声,常见特征性表现是中心强回声,周边呈弱回声包绕。
(3)胆总管和胰管的“双管扩张”征,并且显示扩张的胰管和胆管的长度大于胰头癌的病例。
本文整理自《彩色多普勒技术(CDFI)辅导教材》第二版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