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赵纪春团队胸腹主
TUhjnbcbe - 2021/5/23 20:11:0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赵纪春教授团队2020年12月在EurJVascEndovascSurg(影响因子5.328,在JCR“外科学”类别210种期刊中排名第8位)发表文章“Comparisonofclinicaloutcomesfollowingoneversustwostagehybridrepairofthoraco-abdominalaorticaneurysms:acomprehensivemeta-analysis”(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阅读全文)。

胸腹主动脉瘤对于血管外科医生而言是最棘手的疾病之一,传统开放手术围术期死亡率高,可达11.6%。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主动脉全腔内修复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再干预率高,不适用于急诊手术及费用高昂等。相比之下,杂交手术安全有效,不受胸腹主动脉瘤解剖特点影响可随时急诊开展,其有效性已得到国际指南认可。

但对于杂交手术而言,有学者提出二期杂交手术(内脏动脉重建与腔内修复分期)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其他学者建议采用一期杂交手术(内脏动脉重建与腔内修复同期),可避免动脉瘤在分期手术前破裂。针对杂交手术是否分期这一问题,长久以来尚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方法将现有文献做一总结,比较一期与二期杂交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短期与远期疗效。

研究团队系统回顾了2020年5月前Medline、Embase、Scopus、TheCochraneLibrary数据库的所有相关文献,纳入研究人群为接受杂交手术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从518篇文献中筛选出30篇文章纳入本研究(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与结果 

结果显示,对于短期结局而言,杂交手术一期及二期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95%CI(99%,100%)]与96%[95%CI(92%,99%)]。二期杂交手术失败原因主要是等待期间动脉瘤发生破裂,发生率为2%[95%CI(0%,4%)],分期杂交手术在等待期间患者死亡率为4%[95%CI(2%,7%)](图2)。

图2 两组短期结局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此外,一期手术和二期手术术后30天死亡率分别为18%[95%CI(11%,25%)]及9%[95%CI(6%,13%)]。虽然在整体人群中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OR=1.68,95%CI(0.86,3.25)](图3A),但是相比于完成了二期手术的患者而言,一期杂交手术后30天死亡率更高[OR=2.64,95%CI(1.36,5.12)](图3B)。

图3 两组术后30天死亡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在并发症方面,一期与二期杂交手术术后发现脊髓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OR=1.79,95%CI(0.65,4.90)](图4)。但一期杂交手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二期杂交手术[10%,95%CI(5%,16%)]、[2%,95%CI(0%,5%)](图5)。

图4 两组术后脊髓缺血风险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图5 两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在中期结局方面,研究结果发现一期和二期杂交手术在生存率、再干预率、内脏动脉旁路通畅率及内漏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综上,研究者发现二期杂交手术可以提供更好的短期结局,包括更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风险等,但其优势是建立在患者能顺利完成第二期手术的基础上。在中期结局方面,一期和二期杂交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推荐对于未破裂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可考虑行二期杂交手术,在分期等待期间需加强监护严格控制血压。

专家点评

符伟国教授:胸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医生心中的一座珠穆朗玛峰,目前杂交手术因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成为胸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但是否需要将内脏动脉重建及腔内修复分期完成尚存在较大争议。赵纪春教授团队该文章能在血管外科专科顶级杂志发表,取决于其在立意以及方法上的创新:①该文章能较为敏锐地发现,目前针对胸腹主动脉瘤的患者,一期和二期手术两种干预方式孰优孰劣仍存在较大争议,并且未有研究从循证的角度总结目前现有的证据;②受限于疾病发病率及手术方案客观条件,该文章纳入的文献证据等级不高,但能通过单组率Meta及常规Meta结合的方式较好地完成证据的荟萃分析。

此外,该文章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得出了对于临床实践具有直接参考作用的结论:二期杂交手术可以提供更好的短期结局,包括更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风险等,同时需要注意监护分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符伟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学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大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血管学会会员、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会会员。

专家点评

郭伟教授:胸腹主动脉瘤是指涉及到胸腹主动脉同时发生动脉瘤样扩张性疾病,以累及多个内脏动脉为特点。尽管在大型医疗中心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结果与保守治疗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围手术期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脊髓缺血、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障碍等发生率仍然较高。该研究针对开放和腔内技术组合的杂交手术,比较了一期和二期杂交治疗方式,通过循证方法总结了现有临床研究,在既往经典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①既往研究大多聚焦于病例系列报道,队列研究较少,证据相对杂乱,本研究通过科学的循证手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来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结论;②该研究总结的临床结局指标非常系统全面,短期结局包括分期等待动脉瘤破裂和死亡率、脊髓缺血、心脏事件、肠道并发症等,中期指标包括再干预、内漏和内脏动脉旁路通畅率等,几乎囊括了所有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为临床医生的决策提供了全面系统证据。

郭伟,解放*总医院血管外科全*血管外科中心主任,解放*医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博士生(后)导师。长期从事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及生物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医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医促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科研课题评审专家、北京市医学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队高科技拔尖人才和科技新星。

作者投稿心得


  胸腹主动脉瘤手术对于每一位血管外科医生而言都是一项高难度挑战,即使在经验丰富的大型医疗中心,其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仍然较高。但由于该疾病的复杂性和相对较低的发病率,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为小型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系列病例报道,证据等级相对较低。本研究基于本团队长期以来对胸腹主动脉疾病杂交手术的临床经验(目前完成32例,处于国内前列),聚焦胸腹主动脉瘤杂交手术关键问题,并对短中期并发症和临床结局进行全面剖析,虽纳入研究证据等级偏低,但仍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共同通信作者

赵纪春,教授,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在血管外科疾病诊断、手术和微创腔内血管治疗方面尤其在腹主动脉瘤外科和腔内修复,外科和腔内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和夹层,复杂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累及大血管的腹膜后肿瘤切除以及肝移植动脉重建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太血管学术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研究型医院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四川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副主编,《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副主编。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四川省科研项目和华西医院新技术基金资助和多个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近年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40篇,SCI杂志收录82篇。

共同通信作者

袁丁,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访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附属医院。擅长周围血管外科疾病诊断及治疗。现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委员兼副总干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等。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十四批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背人选。《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委,PrecisionClinicalMedicine青年编委。科研成果:主要从事3D生物打印血管的研发和转化研究,3D打印技术与临床血管外科转化研究。同时血管疾病与血流动力学相关研究,尤其对主动脉疾病与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具有较深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31篇,SCI收录21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华夏医学奖三等奖。

团队简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是1996年从普通外科独立发展起来的专业学科,通过快速发展手术和腔内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目前血管外科作为独立病房,开放床位55张(分院15张),共有医师19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7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博士后2人。每年完成血管外科和微创血管腔内手术达2500多台。2011年率先在国内成立了跨10个学科的多学科整合模式的“华西医院血管中心”,为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便利。专业特点如下:复杂主动脉瘤和夹层治疗、破裂腹主动脉瘤救治成功、各种复杂血管疾病诊治、累及血管复杂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肝脏移植血管重建、静脉曲张微创治疗及快速康复。目前圆满完成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数十项,参加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等研究,入组速度和病例治疗受到国际相关机构好评,是国家认证的血管外科专业GCP研究学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支撑计划,医院新技术基金资助达10余项。作为主研人获四川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近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40余篇,国际SCI收录杂志81篇,主编和参编血管外科相关专著13部。

版权声明:华西微家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存疑,请致电028-85422587,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本文编辑:熊 鹰

本文排版:陈红梅 张洪雪

推荐阅读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赵纪春教授团队:重症下肢缺血患者腔内治疗与搭桥手术疗效对比: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寄 语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早在1980年,当时的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刘协和教授在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上发表题为“Mental-healthWorkinSichuan”的论文,开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SCI论文发表之先河。2001年5月,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此后,我院SCI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长,2018年我院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达到1504篇。2018年3月,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科领域首次排名进入前1‰行列,根据被引频次排序,排名世界第411位,国内第8位。2014~2018年期间,我院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NEJM、JAMA、Lancet)和学科排名前5%期刊的论文达308篇。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建制度、搭平台、聚人才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创新之路。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科影响力,医院科技部牵头启动“大刊论文解读”项目。一为促进研究成果传播、转化与应用,提升华西研究的影响力;二为介绍研究在选题、设计、实施、分析、报告、投稿中的体会,促进全院师生提升研究能力,更多发表高水平论文;三为介绍研究团队、学科,促进院内外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该项目首期精选了我院师生2016~2018年期间发表在学科排名前5%期刊的论文,邀请作者团队进行解读,同时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点评,挖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方法的创新与特色、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价值。通过医院门户网站、“华西微家”、期刊社门户网站和“华西医学时间”公众号发布,并在《华西医学》杂志开辟专栏刊载优秀论文的深度解读。后期,还将通过组织学术沙龙、论坛等形式搭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交叉融合。

希望通过以上举措提升我院临床创新能力,特别是临床研究水平和加快转化应用,推进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步伐,更好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新需要。

华西期刊社简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成立于2006年,出版有13种医学科技期刊(9种中文和4种英文),其中SCI收录期刊1种,EI收录期刊1种、MEDLINE收录期刊3种、CSCD收录期刊7种、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5种。华西期刊屡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等殊荣。两种期刊入选中国科协、财*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六部门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华西期刊社加快推进英文期刊建设,目前已与Nature、Wiley-Blackwell、OxfordUniversityPress、BMC等国际一流出版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赵纪春团队胸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