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72326.html本文作者:邓伯鋆此前,医院对外宣布:一周7天开放手术室,将夜间择期手术调整到周末白天进行。随后,上海、浙医院纷纷效仿,对外宣布延长工作时间,在周末双休日排班择期手术,并开设午、夜间门诊。医院的说法,医院此举乃是急病人之所急——医院第一季度无法正常开诊,积压了大量病人,「考虑到患者群体工作日时间紧张,就医不便,手术患者也有选在周末治疗的强烈愿望。」但也有医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医院缺钱——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医院经营开支激增,因此必须通过这种方法增加营业收入。医院和医生的两种说法,到底谁对谁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举动医院效仿?各位同行们的工作强度还会持续增加吗?其实,这些问题都能在最近卫健委发布的一份文件——《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里找到答案。我们来画个重点。为医院?首先,我们能看到,本次宣布加班的都是各医院。为啥?简单一句话,医院其实也想加,但没人去看病啊。医院承担了最多的诊疗压力(图源:卫健委)年开始的深化医改,为我国人民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覆盖了98%以上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释放了群众由于经济压力长期压抑的就医需求。各地补齐医疗事业短板,兴建和扩建了一批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数量和床位规模都迅速扩张。在~年间,医生们负担的门、急诊工作压力增加20%,住院病人诊疗压力增加25%。根据卫健委发布的公报,年,医院级别有分层一样,医院的医生每天要看的病人数量也存在明显的分层。医院医生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为7.9人,高于年的7.8人;二级日均是6.8人,工作负担比医院少了15%左右。总体来看,二、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略增,医院的日均却只有医院的三分之二(5.5人次),而且比比上一年还略有下降。尽管国家已经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等慢性疾病的社区管理,但从大的统计数据上看,医院工作负担增速仍是各级医疗机构当中最快的,工作负担也是最重的。床位越来越多,真的就越好吗?公报中给了一组数据:近十年来,医院的住院率上涨了90%,近乎翻倍。理论上来看,一个地区的住院率越高,按理来说可以作证该地老龄化率高、医疗和医保事业发达,也意味着社会发展程度高,较为发达。但在我国,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医院,居民住院率反而越低。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年,我国东部地区居民年住院率为16.1%,中部为17.9%,西部高达19.6%。而医疗技术先进的首都北京,年的住院率是10.9%,比当年全国水平低5.7%。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过去十年来,各地医疗机构规模迅速膨胀,导致二级、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放宽收入院指征,医院甚至形成了「老乡,住院才能报销」的系列话术。这些行为导致基层居民的就医习惯发生改变。医院住院,那肯定是「没救了」的大病。现在医院就医,进门先问哪里安排病床,「不住院怎么治病呢?不然我们晚上住哪里?俺有新农合!」医院,床位紧张,收入院指征较严格,有的重点科室甚至还成立了「入院群」,医生开住院证必须得到一正二副三位科主任之一的同意,否则排队等床的病人太多,既耽误病人又影响工作。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社会管理先进,有更好的方式避免滥用医疗保险。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病人住院天数不断缩短,很多原本需要住院完成的诊疗活动可以在门诊和日间病房完成,这也降低了发达地区的住院率。事实上,中国可能是世界主要国家当中唯一还在扩张医疗机构床位数的国家。现在,我国仍在努力扩建的病房床位,医院仍然面临「住院难」。但在不远的将来,大量病床可能会面临闲置浪费。我国仍在不断增长的床位数(图源:卫健委)以美国为例,近40年里,美国人口从2.16亿增至3.24亿,提高了50%。而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过去的10%增至15%。美国医疗机构在过去的40年里,把平均住院周期缩短了46%,选择用门诊治疗替代大量的住院需求,美国千人病床数量反而从过去的6.8张下降至2.8张,医疗机构平均病床数量降低了21%。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日本和欧洲。日本老龄化率日益严重,但医疗机构床位总数已经较峰值下降2成。我国医疗机构平均床位使用率,多年来维持在80%以上的高位,医院的这个数值更是高达90%以上。而在老龄化率高于我国的意大利,该国病床使用率仅仅在50%的位置徘徊了多年。医生看的病人多了,管的床却少了?此外,公报中还透露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尽管住院的人越来越多,医院的床位也越建越多,医院医生每天看的病人数量越来越多了,他们平均每天负担的床位数却变少了。图源:卫健委
管的床少了,医生的工作就变轻松了吗?并非如此。
大家都知道,收治一位住院病人,工作量主要集中在住院治疗前半程,安排检查、制定治疗方案和手术,当然还有病历书写。病人出院前后的一两天,还要把这些日子的医疗文书汇总成一大本,每一位病人的病历,都厚得就像记录了老前辈们几十年前毕生绝学的一部著作。近十年,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从10天左右压缩到了8天。北京、上海那些让广大医生群医院,收治了全国最疑难危重的病人,却能通过管理措施和流程优化,把平均住院天数压缩到了6天左右。随着住院天数的降低,一张病床在单位时间内要接待更多的病人,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工作。决定了临床一线人手的「编制」还是平均住院天数20天左右的时候制定的,不过,规培医院提供了一批劳动力,他们接管了大量临床一线的基本劳动工作。否则,医院的诊疗活动确实难以维持。疫情期间,一些教学基地已经出现由于规培学员和临床研究生无法到岗,医院要恢复正常诊疗秩序面临着较大压力的情况。现在,医院已经把肺癌根治手术的住院日控制在7天以内,医院竟然已经把大批四级手术纳入住院日小于48小时的日间手术管理。肺癌、甲癌、乳腺癌、髋关节置换、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这些手术2天出院在该院或许要成为常态。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把肺癌根治术后住院天数从1~2周压缩到4天的技术难度,远小于把术前住院天数从1~2周压缩到2~3天的技术难度。医院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必然意味着麻醉科、手术室和药、检、放等医技科室的同行们,势必要受到工作量剧增和工作流程改造的冲击。医院和医生,到底谁说的对?说了这么多,想必你医院纷纷宣布加班的背后逻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院就诊人次多,工作压力大。医院为了能收治更多病人,一方面开始快速扩张增加床位、建更多的新大楼,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床位周转率、开设日间手术等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一旦面临疫情这样的冲击带来患者急剧减少,这栋越建越大的手术楼和住院楼,每天亏掉的钱也就越来越多。事实上,本次疫情已经暴露出医院盲目扩张带来的经济负担。医院为例,大量病人来自京外,疫情限制病人跨省就医,限制了手术和有创检查,医院收入减少。病人少了,医院庞大的固定成本还在,这就带来了经营压力。最后,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医院,到底谁说的对?医院医院的朋友告诉我,尽管他们的工作量已经恢复往年水平,但是他们的收入仅达到了去年的7成左右。另一位北京朋友补充,他的公积金也悄悄缩水了。医院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双休日择期手术给加班费,护士按台次算,麻醉医生按天数算,医生一天元。不过,考虑到该院所在系统曾经发生过多起麻醉医生猝死事件,该院麻醉民工表示对这元兴趣不大。医院周末没有加班费的麻醉同道表示,要是他会「瞬间移动」,医院一天给他元就行。而医院的医生表示,医院确实采取了轮休制度,但由于不同科室人力情况不同,轮休落实情况存在差别,「人手不足的科室,常常要值36小时班。」其实,医院工作效率与经济绩效,最大的瓶颈在流程和管理,最佳的投资方向是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毕竟,今天耗资建设的大楼明天可能成为累赘,一支成长性极佳的医医院的百年基业。这个道理,有多少人能明白呢?最后,欢迎那些面临一周七天工作日的医生朋友们,在本文的评论区里说说,你的收入跟去年同期或往年工作量相当的时候相比,有没有变化?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显了。(策划:gyouza)点击图片可回顾丁香园往期文章题图来源:图虫创意丁香园新媒体招人啦!坐标杭州我们需要这样的你临床医学专业背景擅长写作,爱思考、爱创造点击下方小程序链接即可投递简历新媒体运营(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