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被心间隔分为左、右两半心,左、右半心各分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腔,同侧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心在发育过程中出现沿心纵轴的轻度向?左旋转,故左半心位于右半心的左后方。
右心房
右心房(rightatrium)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薄而腔大,可分为前、后两部。
前部为固有心房,由原始心房衍变而来;
后部为腔静脉窦,由原始静脉窦右角发育而成,
两者之间以位于上、下腔静脉口前缘间,上下纵行于右心房表面的界沟(sulcusterminalis)为界。
在腔面,与界沟相对应纵行肌隆起为界嵴(cristaterminalis),其横部起自上腔静脉口前内方的房间隔,横行向外至上腔静脉口前外面,移行于界嵴垂直部,后者与下腔静脉瓣相续。
1.固有心房:构成右心房的前部,其内面有许多大致平行排列的肌束,称为梳状肌,起自界嵴,向前外方走行,止于右房室口。梳状肌之间的心房壁较薄。在心耳处,肌束交错成网。当心功能障碍时,心耳处血流更缓慢,易淤积形成血栓。2.腔静脉窦:位于右心房的后部,内壁光滑,无肌性隆起。内有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口(orificeofsuperiorvenacava)开口于腔静脉窦的上部,在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即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有窦房结,在手术剥离上腔静脉根部时,应避免损伤窦房结及其血管。下腔静脉口(orificeofinferiorvenacava)开口于腔静脉窦的下部。在下腔静脉口的前缘为下腔静脉瓣(eustachian瓣)。冠状窦口(orificeofcoronarysinus)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相当于房室交点区的深面。窦口后缘有冠状窦瓣(thebesian瓣),出现率为70%。此外,在右心房的许多部位还可见一些直径小于0.5mm的小孔,为心最小静脉的开口。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主要由房间隔形成。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卵圆窝(fossaovalis),是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从右心房进人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房间隔前上部的右心房内侧壁,由主动脉窦向右心房凸起而成主动脉隆凸,为心导管术的重要标志。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Todaro腱为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的一个腱性结构,它向前经房间隔附着于中心纤维体(右纤维三角),向后与下腔静脉瓣相延续。Koch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其尖对着膜性室间隔的房室部。右心房的前下部为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由此流人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房:(leftatrium)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是四个心腔中最靠后的一个腔。前方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后方与食管相毗邻。根据胚胎发育来源,左心房亦可分为前部的左心耳和后部的左心房窦。
1.左心耳:(leftauricle)较右心耳狭长,壁厚,边缘有几个深陷的切迹。突向左前方,覆盖于肺动脉干根部左侧及左冠状沟前部,因与二尖瓣邻近,是心外科最常用的手术人路之一。左心耳内壁也因有梳状肌而凹凸不平,但梳状肌没有右心耳发达且分布不匀。2.左心房窦:又称固有心房,腔面光滑,其后壁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脉开口,开口处无静脉瓣,但心房肌可围绕肺静脉延伸1~2cm,具有括约肌样作用,也可出现异常的心传导组织。左心房窦前下部借左房室口(leftatrioventricularorifice)通左心室。
右心室
右心室(rightventricle)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直接位于胸骨左缘第4、5肋软骨的后方,在胸骨旁第4肋间隙作心内注射多注人右心室。右心室前壁与胸廓相邻,介于右冠状沟、前室间沟、心右缘以及肺动脉口平面之间,构成胸肋面的大部分。右心室前壁较薄、只有左心室壁厚度的1/3,供应血管相对较少,通常是右心室手术的切口部位。
右心室腔被一弓形的肌性隆起,即室上嵴(supraventricularcrest)分成后下方的右心室流人道和前上方的流出道两部分。
1.右心室流入道:又称固有心腔(窦部),从右房室口延伸至右心室尖。室壁有许多纵横交错的肌性隆起,称肉柱(trabeculaecarneae),故腔面凸凹不平。
基部附着于室壁,尖端突人心室腔的锥体形肌隆起,称乳头肌(papillarymuscles)。右心室乳头肌分前、后、隔侧三群:
1.前乳头肌1~5个,位于右心室前壁中下部,由其尖端发出5~10条细索样的腱索呈放射状连于三尖瓣前、后尖。
2.后乳头肌较小,多数为2~3个,位于下壁,发出腱索多数连于三尖瓣后尖。
3.隔侧乳头肌小但数量较多,位于室间隔右侧面中上部。
前乳头肌根部有1条肌束横过室腔至室间隔的下部,称隔缘肉柱(septomarginaltrabecula(节制索moderatorband))形成右心室流人道的下界,有防止心室过度扩张的功能。房室束的右束支及供应前乳头肌的血管可通过隔缘肉柱达前乳头肌,在右心室手术时,要防止损伤隔缘肉柱,以免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
在室间隔后部与右室游离壁之间,有时还可见到含Purkinje纤维的游离肌性小梁,称右心室条束,但较左心室少。
右心室流人道的人口为右房室口(rightatrioventricularorifice),呈卵圆形,其周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三尖瓣环围绕。三尖瓣(tricuspidvalve)(右房室瓣(rightatrioventricularvalve))基底附着于该环上,瓣膜游离缘垂人室腔。
瓣膜被三个深陷的切迹分为三片近似三角形的瓣叶,按其位置分别称前尖、后尖和隔侧尖。位于两个相邻瓣膜之间的瓣膜组织称为连合,相应三个瓣连合分别为前内侧连合、后内侧连合和外侧连合,连合处亦有腱索附着。病理情况下的瓣膜粘连多发生在连合处,可造成房室口狭窄。三尖瓣的游离缘和心室面借腱索连于乳头肌。当心室收缩时,由于三尖瓣环缩小以及血液推动,使三尖瓣紧闭,因乳头肌收缩和腱索牵拉,使瓣膜不致翻向心房,从而防止血液倒流人右心房。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tricuspidval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