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奥赛专升本-生理学重点总结4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心动周期与心率的关系
心动周期时间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快时,心动周期将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
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所以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二、一个心动周期中,各时期压力、容积、瓣膜启闭、血流方向变化情况如何?
以左心室为例,现将心动周期中瓣膜开关、心室压力、心室容积、血流方向等四项变化简扼归纳下表
心动周期心室内压力房室瓣半月瓣血流方向心室容积
心房收缩期↑房室动开关房→室增大
等容收缩相↑↑房室动关关----
快速射血相↑↑房室动关开室→动缩小
减慢射血相↓房室动关开室→动缩小
等容舒张相↓↓房室动关关----
快速充盈相↓↓房室动开关--增大
减慢充盈相↓房室动开关房→室增大
注:房:代表左心房;室:代表右心室;动:代表主动脉
三、简述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
1.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为搏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为心输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的百分比。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
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在心室内留下的血量将越少,射血分数也越大。3、心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年龄在10岁左右,静息心指数最大,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4.心脏做功量
心脏收缩将血液射人动脉时,是通过心脏做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流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其中压
强能的大部分用于维持血压,搏出血液的压强能一般用平均动脉压表示。
四、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全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一)0期(去极化期)在兴奋激发下,当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去极化到达阈电位-70mV时,膜的钠通道开放,Na+快速
大量流人细胞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到+30mV,由去极化到反极化。膜内电位从0mV到+30mV,谓之超射。
(二)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于快钠通道很快失活,Na+内流停止,同时钾离子通道激活,立即出现K+外流的快速短暂
复极化过程。膜电位迅速下降到0mV左右,历时约10ms。
(三)2期(平台期或缓慢复极化期)复极化电位达0mV左右之后,复极化过程变慢。主要是Ca2+缓慢持久的内流抵
消了K+外流使膜电位保持在0mV左右,形成一个平坡,故称平台期。
(四)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平台期末钙通道失活,而K+继续外流,使膜内电位继续下降以后,膜对K+通透性增高,
使复极化过程越来越快,直至膜电位迅速下降到—90rnV,复极化完成。
(五)4期(静息期)3期之后膜电位已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但离子分布状态尚未恢复,此期通过膜上离子泵的转运把内
流的Na+和Ca2+泵到膜外,把外流的K+泵回膜内,使离子浓度恢复到兴奋前的静息状态。
五、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为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心脏通过搏出量和心率两方面来调节泵血功能。
(一)搏出量的调节
(1)异长调节:是指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在心室前负荷以及初长度达到最适
水平之前,随着前负荷及其决定心肌细胞肌小节的初长度的增加,使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程度增加,因而激活时可形
成的横桥联结数目相应增加,肌小节的收缩强度增加,使整个心室收缩强度增加,搏出量和搏功增加。
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代表心室肌的前负荷。在心室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凡是影响心室充盈量的因素,都能通过异
长调节使搏出量改变。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乘余血量的总和。静脉回心血量与心室舒张充盈持续
时间和静脉血回流速度有关。心率增快时,心室舒张充盈期缩短,充盈不完全,搏出量减少;静脉血回流速度愈快,
心室充盈量愈大,搏出量增加。
异长调节的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作精细的调节。当体位改变或动脉压突然增高,以及当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等情况
下所出现的充盈量的微小变化,可通过此机制来改变搏出量,使之与充盈量达到平衡。
(2)等长调节:通过心肌收缩能力(即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心
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相应改变的调节,称为等长调节。它与心肌初长度无关。心肌收缩能
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各个环节都能影响收缩能力,其中横桥联结数(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
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凡能增加兴奋后胞浆Ca2+浓度和/或肌钙蛋白对Ca2+亲和力的因素,均可增加
横桥联结数,使收缩能力增强。
(3)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动脉血压是心室肌的后负荷,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血
压增高,则等容收缩相延长而射血相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少,从而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
过异长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张末期容
积也恢复到原有水平。(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每分钟40~次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心
率超过每分钟次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搏出量显著减少,心输出量亦开始下降;心率低于每
分钟40次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量早已达到上限,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能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所以,心输出量
也减少。
(三)心脏泵功能的储备:泵功能储备(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心脏的储备能力取决于心
率和搏出量可能发生的最大、最适宜的变化程度。搏出量储备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前者大于后者。交感神
经兴奋时主要动用心率储备和收缩期储备;体育锻炼则可增加心力储备。
六、心脏为什么能自动节律性收缩?
心脏能自动地进行有节律的舒缩活动主要取决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即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心肌自律细胞能不依赖于神经控制,自动地按一定顺序发生兴奋。这是由于心肌组织中含有自律细胞,它们能在动作
电位的4期自动去极化产生兴奋,即具有自律性,其中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所以它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它产生
的兴奋主要通过特殊传导系统传到心房和心室,使心房和心室发生兴奋和收缩。在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过程中,由
于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很慢,形成了约0.1秒的房室延搁,从而使心房兴奋收缩超前于心室,这样就保证了心房和心
室交替收缩和舒张。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其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肌只有
在舒张早期以后,才有可能接受另一刺激产生兴奋和收缩,这样使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收缩与舒张的
交替进行。
七、影响动脉血压的的因素。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壁的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关系等五个
方面: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搏出量增多时,收缠压增高,脉压差增大。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随着心率增快,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差减小。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是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外周阻力增加时,舒张压增大,脉压差减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降低大于收缩压的降低,故脉压增大。
八、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生成的。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移动的方向取决于毛细血管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
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四个因素。其中,滤过的力量: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重吸收力量:血浆胶
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则
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等。
九、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对血管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强于β受体,对全身多数血管有明显的收缩反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
腺素可出现动脉血压的显著升高。因而临床上常把去甲肾上腺素作为升压药;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受体结合,但其与α
受体结合能力较弱,与β受体亲和力较强。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表现为血管收缩,与β受体结合,则表现为血管扩
张,其效应如何取决于这两类受体分布情况,即那一种受体占优势。
2、对心脏的作用:二者均可作用于β受体,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但后者作用更强。所以,肾上腺素
常作为强心药应用于临床。
十、试述降压反射对血压的调节机制。
降压反射是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到牵张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
少和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的反射。
其反射弧组成如下:
(一)感受器:位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窦以及主动脉弓处。在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血压
增高的刺激而兴奋。
(二)传人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上行到延髓,主动脉神经加入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家兔的主动脉神经自成一束(又
称减压神经),在颈部独立行走,人颅前并入迷走神经干。
(三)反射中枢:传人神经进入延髓后和孤束核神经元发生联系,继而投射到迷走背核、疑核延髓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
其他部位,如脑桥、下丘脑一些神经核团。
(四)传出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以及支配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
(五)效应器:心脏及有关血管。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被牵张而兴奋→传人冲动沿传人神经→心血管中枢→心迷走紧张增强,而心交感紧张
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因而,又称降压反射或减压反射。反之,当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压
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减弱→心迷走紧张减弱,心交感紧张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增强→心率加快,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回升。
可见,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它的生理意义在于缓冲血压的急剧变化,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
定。
十一、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特点比较(见下表)
十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
1)静息电位水平:在阈电位不变时,静息电位增大,与阈电位的差距加大,细胞兴奋性降低;反之,静息电位减小则
兴奋性升高。例如细胞外液低K+时,静息电位值增大,细胞兴奋性降低。
2)阈电位水平:静息电位不变时,阈电位水平降低,与静息电位的差距缩小,兴奋性升高;反之,则兴奋性降低。
3)Na+通道的性状:Na+通道具有备用、激活和失活三种状态。
Na+通道性状兴奋性变化
备用正常
激活产生兴奋
失活为0
十三、简述心肌收缩的特点。
心肌收缩的特点如下:
(1)同步收缩兴奋在心房或心室内传导很快,全心房或全心室同步收缩和舒张。
(2)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持续到机械反应的舒张期开始之后,故不发生强直收缩。
(3)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媒介,心肌细胞的终末池不发
十四.形成血压的基本条件
(1)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l
(2)心脏射血。
十五.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静脉回流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包括以下因素的影响o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量与血管内血流充盈程度呈正相关。
(2)心脏收缩力心脏收缩力是静脉回流的原动力。左心衰时会出现静脉淤血和肺水肿,右心衰时会出现肝脾充血、下肢
浮肿等体征。
(3)体位改变人体从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收缩和静脉瓣一起,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称为静脉泵或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
(5)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例如,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促进静脉回流;而呼气时,静脉回流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