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考者讲述“舞弊江湖”:未成功替考也拿过万元
“恭喜您加入枪手组织。” 2007年,张伟(化名)按下电脑回车键,正式加入中南某省份的“XX考试联盟群”,该群有500多个成员。张伟通过群开启了替考生涯,并触及了高考替考链条的多个环节。张伟对新京报说,在大学的时间里他通过群还先后参加了公务员、四六级等多重资格考试替考。 因“万元高薪”加入替考组织 2007年,已经大四的张伟在其就读的中南某省份高校里看见一则小广告,“上面写着万元高薪招代考,那时候缺钱,就记下了号”。张伟称,这与“四六级保过”不同,高额的回报瞬间刺激着他的神经,诱惑着校园的新面孔。 张伟特意注册了一个新的号与代考组织方联系,当时正接近高考报名时间,在对方了解其学习能力和考试意愿后,对方将他拉入一个有更多替考者的群里,名为“XX代考群”。 入群前,张伟并没有参加任何考试,群里的人每天聊考试题型和技巧,一个月之后对方发来一份试卷。“单科80分(测试满分100分)就能过了。筛选完毕后,我们还是不清楚要去哪里考,替谁考。”张伟表示,与替考组织的交流工具只有,不打,双方也不见面。 直到考试前两周,替考组织要求张伟上交自己的彩色证件照,用于证件制作。 替考者分为“全能型”和“单项型” 张伟替考当年的合格要求为80分,替考者按照测试结果分为两类,“一是‘全能型’,各科均衡发展,得分都比较高,这样的人可以全程替考下来;另一种是‘单项型’,比如我英语好,我就只替考英语,别人数学好,他就来帮同一个人考数学。”张伟表示,为取得好成绩,一个被替考者(即真实考生)可同时拥有几个不同的替考者。 而一些艺术特长生,要求单科成绩突出,组织者就会安排“单项型”替考者参与考试,达到单科成绩拔尖即可。 替考者多半为大一、大二的新生,刚参加完高考比较熟悉考试内容,也有部分实力派的“考霸”毕业后还继续替考,成为社会替考人士,“这种人一般在行业内都是很有名气的。”张伟说。 考前PK后被替换仍拿酬劳 高考前一周,张伟收到一笔几千元的“差旅费”,这是加入组织第一次收钱。而此前,组织方很少提及报酬以及其获取“雇佣金”的来源和分成。“因为要提前买机票,所以考前一周我知道了目的地,但替谁考还是不清楚。” 张伟被安排在西南地区一个城市参加单项考试。到达目的地后,一个组织者接上他和几位陌生的替考者前往宾馆入住,并发放被替考者的身份证和准考证,上面的照片均为替考者本人。 “等他交代了一些保密事项之后,又发试卷测试。”张伟称,联系人让替考者在宾馆内答题,并根据结果临时调整替考者。“他们给我替考的那个人准备了两个枪手,我们俩要临时PK,谁考分数高谁上。”由于张伟的分数少于另一位“枪手”,于是他被临时替换掉。 尽管未进入考场参与考试,组织方仍给了张伟1万元作为报酬。此后,张伟便再没见过接洽他们的单线联系人。 下线多为社会闲散人员 半年时间,张伟取得组织方更多信任后被拉入一个更大的核心考试群,名为“XX全国考试联盟”。该群成员约有500多人,其构成为全国范围的替考者、做答案(高科技作弊)人员、负责包考场以及打理关系的人员。“有任何消息,我们都会群内共享。”张伟表示,除替考者外,其余基本为社会闲散人员。 “就我了解的上替考组织人文化水平都不高,几乎都是无业游民,他们都是单线操作,由隐藏的上级来摆平关系。”张伟称,与他们在上直接沟通的组织人实际上是下线,他们与雇主(即被替考者)没有直接接触,雇主的佣金均由其上线转交。“据我所知,组织者一年可以赚一两百万,而一个替考者的酬劳约有几万元”。 替考者舞弊流程 (据张伟讲述) 小广告宣传/口口相传 群建立联系 试题测试 沟通后购买机票 前往目的地 第一次见接应者 拿到身份证和准考证 参加考试/临时替换 收款 伪造信息 (据张伟讲述) 张伟介绍称,考生报名时伪造身份信息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使用被替考者的真实信息,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照片等,替考时使用假身份证,“最保险、最常用”。 第二种是通过考试院、学校、教育部门关系帮忙修改信息。 第三种,雇佣黑客攻入教育系统篡改考生信息,“风险最大”。 相关处罚 替考者和被替考者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在校学生、在职教师,有代替考生或者由他人代替参加考试的、组织团伙作弊的、为作弊组织者提供试题信息、答案及相应设备等参与团伙作弊行为的,教育考试机构应当通报其所在学校,由学校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或者予以解聘。 教育部明确表态,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一律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对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的在校大学生,还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 组织者及涉事人员 北京京润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表示,对于替考组织者可以适用“非法经营罪”。 韩骁分析,考试部门工作人员如果在替考事件中负有,依据不同情况及职务,将可能构成受贿罪或渎职罪或玩忽职守罪等刑事犯罪。 1 焦点 身份信息如何伪造 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系统人员透露,高考考生报名工作十分严格,需由当地考试院多个部门交叉核实,流程比较复杂,要想在报名时替换照片基本上难以操作。“但不排除后期的信息录入中有人动手脚。” 张伟介绍称,考生报名时伪造身份信息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使用被替考者的真实信息,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照片等,替考时使用假身份证,“最保险、最常用”。第二种是通过考试院、学校、教育部门关系帮忙修改信息;第三种,雇佣黑客攻入教育系统篡改考生信息,“风险最大”。 考生在入场时携带的身份证造假的方式也有三种。第一是真身份证真信息,假头像,即将替考人和被替考人的照片用电脑合成为第三张照片,原身份证上的照片打磨后盖上此照片。“这种合成照两个人都像,真身份证也不怕识别,是最安全的方式。” 第二种是真身份证,假信息。张伟称,这需要通过公安系统的人员参与制作,“但公安系统很难攻破。” 第三种为假身份证,假信息,假头像。“这是最不得已的方式,但由于大部分考场都是肉眼辨别证件,运气好的话也能顺利考试。” 张伟还表示,上述替考属于“有目的性”的替考,是指有真实的被替考对象,但也存在“无目的性”的替考,即考试前伪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身份信息,考完之后再“买分”。“这样做特别难,买分者必须有极其强大的关系将替考者的分数赋予在自己身上,需要同时买通学校、考试院和教育部门。” 2 焦点 雇主、中介方是谁 “当一个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时,老师和同学会感到好奇,便作为典型的成功案例进行鸡血式宣传和鼓励。”张伟称,如此一来,当地官商等富足家庭便会从朋友圈中打听方法。 而另一方面,舞弊替考的“行业”圈内会宣传当年的成功案例,当某地的案例有名气时,找他们组织方也相应增加。 3 焦点 社会替考者如何追责 替考行为在法律层面如何处罚?北京京润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表示,目前我国刑法上还没有明确的罪名相对应,仅仅是部门规章级别的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警告或处罚”。 根据罪刑法定的原则,在以往发生的“替考”事件中,由于替考者使用的身份证、准考证属于国家机关制发的国家证件,司法部门只能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最多可处15日拘留,并处1000元罚款。“这实际上对违法者并没有太多威慑力。”韩骁说。 替考者在替考过程中,提供了自己照片,供非法高考替考组织用来伪造身份证、准考证使用。我国刑法也有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一般可在3年以下量刑。但该罪惩处的主体是身份证的伪造者,而不是一般使用者,即替考者不应以此罪处理。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参与替考的人员为在校大学生,但有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仍然从事替考工作。关于社会替考人员的法律规定,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代替考生或者由他人代替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由教育考试机构建议行为人所在单位给予行*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 韩骁认为,立法机关应该将考试舞弊罪纳入刑法中,或者制定专门的考试法,对舞弊行为的认定程序、舞弊行为的处理以及法律作出详尽规定。 本版采写/新京报 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