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学影像学总结2 [复制链接]

1#

五、循环系统

1、心脏与心包正常影像表现

X线:

心胸比率:为心脏横径与最大胸廓横径之比,该比值的正常成人上限是0.5

CT:(横轴位)可清楚显示心脏的结构,各房室间的解剖关系及心腔大小,心包呈1-2mm厚的弧线状软组织密度影,其内侧见低密度脂肪影

2、冠状动脉正常影像表现

CT:冠状动脉——左主干(起自主动脉左窦)、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窦)

3、基本病变表现

(一)心脏位置和形态大小异常

(1)位置异常

1)整体位置异常

2)房室相对位置异常

3)房室连接关系异常

4)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

(2)形态和大小异常

1)整体形态异常:X线胸片分为三型:二尖瓣型、主动脉瓣型和普大型

①二尖瓣型:呈梨形,主动脉结较小,肺动脉段丰满或突出,左心缘下段圆钝,右心缘下段较膨隆;常见于二尖瓣病变、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等

②主动脉型:主动脉结增宽,肺动脉段内凹,左心缘下段向左下延长;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③普大型:心脏向两侧均匀增大,较对称,常见于联合瓣膜病、心脏衰竭、大量心包积液等

2)心腔结构和大小异常

(二)心脏运动和血流异常(超声)

(三)冠状动脉异常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无创影像学技术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显示的最佳手段

(四)心包异常

主要包括心包积液、心包增厚、心包钙化、心包占位等异常表现

(五)主动脉异常

管径扩张与狭窄、主动脉管壁钙化、增厚和溃疡形成

(六)肺血和肺血管异常

(1)肺血增多:常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

X线:肺动脉主干和分支成比例地增粗,边缘清晰锐利,肺野透明度正常

(2)肺血减少:由右心排血受阻引起,常见于三尖瓣狭窄、肺动脉狭窄等

X线:肺野透明度增加,肺门动脉变细,肺内血管稀疏、变细

(3)肺动脉高压: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力增高

X线:肺动脉段突出,肺门动脉扩张而外周分支相对变细

(4)肺静脉高压:

1)肺淤血:各种病因导致肺静脉压力增高时,可出现肺淤血

X线:肺门增大、边缘模糊;上肺静脉扩张而小静脉、下肺静脉正常或变细;肺野透明度减低

2)间质性肺水肿

X线:出现肺内间隔线,即Kerley线,以B线最常见

3)肺泡性肺水肿

X线:两肺广泛分布的边缘模糊的片状影,重者聚集在肺门区形成“蝶翼状”阴影,短期内或治疗后,变化迅速是肺泡性肺水肿的重要特征

(5)混合型肺循环高压:可兼有肺动脉和肺静脉高压两种X线征象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甚至梗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变

CT:

(1)冠状动脉异常:平扫用于评估冠状动脉钙化;增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斑块,尤其是非钙化斑块以及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

(2)心肌缺血:表现为心脏收缩期病变处心机增厚率减低或消失,心内膜下或者心肌全层可见密度减低区

(3)心肌梗死:CT密度值显著降低;局部心肌变薄,失去收缩运动功能;可以显示心肌梗死并发症

MRI:

(1)心肌缺血:心脏的形态、大小和信号强度多正常;心肌节段性运动减弱;心肌灌注首过期成像,缺血区心肌信号低于正常供血区

(2)急性心肌梗死:

1)梗死心肌发生水肿,心肌信号增高,尤其在T2WI更明显

2)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消失

3)心肌灌注首过期成像,显示灌注减低或缺损;延迟期成像显示梗死心肌强化,呈明显高信号

(3)陈旧性心肌梗死:

1)梗死发生纤维化,心肌信号强度减低,尤其在T2WI

2)梗死处心肌变薄,无运动功能

3)梗死心肌出现延迟强化

诊断: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CT是冠心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5、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风湿性瓣膜病,累及二尖瓣最为常见,其次为主动脉瓣

X线:

(1)二尖瓣狭窄:表现为肺淤血,甚至肺水肿,心影呈二尖瓣型,肺动脉段突出,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

(2)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见左心房室增大

(3)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不同程度增大,升主动脉中段局限性扩张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心室增大,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普遍扩张

(5)联合瓣膜病:心脏增大

6、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

X线:

(1)肺血增多,表现为肺动脉段突出,肺门动脉扩张,外围分支增多增粗

(2)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右心房、室增大,尤其右心房增大是房间隔缺损的重要征象

(3)主动脉结偏小或正常

(4)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段和肺门动脉扩张更趋明显

7、法洛四联症(TOF):是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心病

(1)基本畸形:包括肺动脉、肺动脉瓣或(和)瓣下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2)X线:

1)右心室肥大,表现为心尖圆凸上翘,肺门血管影缩小、心腰部凹陷,心影呈“靴形”

2)肺血减少,表现为肺血管纤细、稀释

3)主动脉升弓部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宽

8、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内膜和部分中层撕裂,血流经破口灌入,将主动脉壁中层分离,形成血肿或“双腔”主动脉,即扩张的假腔和受压变形的真腔

(1)分型(根据内膜破口及夹层累及范围):

1)StanfordA:累及升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

2)StanfordB:未累及升主动脉,仅累及降主动脉及以远的

(2)CT:是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推荐CT作为首选检查技术

CTA(CT增强):可见主动脉双腔和内膜片(线状低密度影);通常真腔较窄,显影密度高,假腔较大,显影略淡;CT可显示内膜破口和远端破口,及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

9、肺动脉栓塞(PE):是内源性血栓形成或外源性栓子脱落,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并发肺出血或坏死者称为肺梗死

X线:可见区域性肺纹理稀疏、纤细、肺透明度增加;并发肺梗死者,可见肺内朝向肺门的类楔形致密影;慢性肺栓塞,X线胸片多有肺动脉高压及右心房室增大的表现

CT:推荐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是诊断急性和慢性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1)直接征象: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及其导致的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

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多游离于腔内,致管腔发生不同程度狭窄

慢性血栓多为附壁的机化后的血栓,可以导致管腔的闭塞和远端血管的萎缩

(2)间接征象:包括主肺动脉增宽、右心房室增大等肺动脉高压改变;以及受累肺叶因血流灌注不均匀而产生的“马赛克”征、肺动脉分支血管影稀疏、肺梗死与实变和胸腔积液等

六、中枢神经系统

1、颅脑基本病变

(1)CT表现(CT平扫)

1)密度改变:相比于正常脑组织

①高密度病灶:见于新鲜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等

②等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血肿吸收期、血管性病变等

③低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

③混杂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血管性病变、脓肿等

2)脑结构改变:

①占位效应:表现为局部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②脑萎缩: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池增大,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③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时,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时,梗阻近侧脑室扩大,脑池无增宽

3)颅骨改变:

①颅骨本身病变:如外伤性骨折、颅骨炎症和肿瘤等

②颅内病变累及颅骨:如蝶鞍或内耳道扩大、骨质破坏等

(2)MRI表现(普通检查)

信号改变

1)肿块:一般肿块含水量高,T1上呈低信号,T2上呈高信号

脂肪类肿块T1、T2均为高信号

黑色素瘤T1上呈高信号,T2上呈低信号

2)囊肿:含液囊肿T1上呈低信号,T2上呈高信号

含黏液蛋白或类脂性囊肿则T1、T2上均呈高信号

3)水肿:T1低/T2高

4)出血:因血肿时期而异

a超急性期:小于7h,T1等或稍低/T2高

b急性期:小于3d,T1等/T2稍低

c亚急性早期:3d-7d,T1高(从周边-中心)/T2低

d亚急性晚期:7d-3w,T1高/T2高(灶周黑环)

e慢性期:大于3w,T1低/T2高(灶周黑环)

5)梗死:因梗死时期而异

a超急性期:小于6h,CT、MRI阴性,DWI呈高信号

b急性期:6-72h,T1低/T2高

c亚急性期:3-10d,同急性期

d慢性期:大于11d,T1低/T2高

2、脑出血:属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易破入脑室

CT表现

(1)急性期:血肿呈边界清楚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高密度影;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局部脑室受压移位

(2)亚急性期: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周边变模糊;水肿带增宽

(3)慢性期: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的裂隙状囊腔;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MRI表现

(1)见上述脑出血基本病变表现

(2)超急性期和急性期MRI显示都不如CT清楚

3、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见原因有①脑血栓形成②脑栓塞③低血压和凝血状态

(1)缺血性脑梗死

CT:①平扫,发病24小时内常难以显示病灶;24小时后表现为低密度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皮髓质同时受累,多呈扇形,可有占位效应;2-3w可出现“模糊效应”,1-2m后出现低密度囊腔,

②增强,灌注成像表现病变区脑血流量明显减低,普通增强可见脑回状强化

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

①发病后1小时内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浅;T1低/T2高

②DWI检查可更早地检出脑缺血灶,表现为高信号

③MRA检查还能显示脑动脉较大分支的闭塞

(2)出血性脑梗死:常发生在缺血性梗死一周后

CT:呈低密度脑梗死灶,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较明显

MRI:梗死区内出现T1高信号灶

(3)腔隙性脑梗死:系深部髓质穿支动脉闭塞所致,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

CT:可见脑深部的片状低密度区,无占位效应

MRI:早期DWI检查意义大;T1低/T2高

4、脑外伤:是一种严重的脑损伤,死亡率高

(1)脑挫裂伤:脑挫伤为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和脑肿胀,如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则为脑裂伤;二者常合并存在,故统称为脑挫裂伤

CT平扫:显示低密度水肿区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有占位效应,也可呈广泛性脑水肿或脑内血肿

CT增强:病变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脑水肿T1等或稍低/T2高;出血灶的信号强度与出血期龄有关

(2)脑内血肿:

CT:急性脑内血肿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高密度灶

MRI:血肿变化与血肿期龄有关

(3)硬膜外血肿: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脑膜中动脉常见,血肿局限,呈梭形

CT:表现为颅骨下方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多位于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

(4)硬膜下血肿: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所致,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

CT:

1)急性期:见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

2)亚急性/慢性期: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

(5)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脑外伤常见

CT:

1)表现为脑沟、脑池内密度增高影,形成铸型;大脑纵裂池出血多见,也见于外侧裂池、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内

2)一般7天左右吸收,此时CT检查阴性

MRI:普通检查难以显示;但出血吸收,CT检查为阴性时,仍可发现高信号出血灶痕迹

5、星形细胞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CT:病变多位于白质

(1)I级:

平扫:通常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轻

增强:绝大多数无或轻度强化

(2)II-IV级:

平扫:多呈高、低或混杂密度的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

增强:II级肿瘤多数不强化或呈轻度强化,III、IV级肿瘤多数强化明显,少数无明显强化

MRI:

普通:T1稍低或混杂/T2稍高

增强:与CT类似

DWI:高信号,恶性度越高,ADC值越低

DTI:白质纤维束成像能很好显示白质纤维的破坏

MRS:NAA及Cr减低,Cho、Lip和Lac峰升高,NAA/Cho倒置,Cho/Cr升高

PWI:相对血容量、相对血流量增加

DCE:对比剂容积转运常熟Ktrans增加

6、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多居于脑外,与硬脑膜相连

CT:

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其内常见斑点状钙化;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时可出现中或重度水肿;颅板受累引起局部骨质增生或破坏

增强:呈均匀性显著强化

MRI:

普通:T1等或稍高/T2等或高,高级别脑膜瘤常出现坏死、囊变

增强:I级脑膜瘤呈均一明显强化,非典型性脑膜瘤和间变型脑膜瘤可见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并侵犯正常脑组织;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称为“脑膜尾征”

MRA:能明确肿瘤对静脉(窦)的压迫程度及有无血栓

7、垂体腺瘤:占脑肿瘤的10%左右;直径10mm以下者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大于40mm时则为巨大腺瘤

CT:以大腺瘤为例

平扫:最常见表现为蝶鞍扩大,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蝶鞍骨质破坏并向蝶窦生长,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压迫视交叉等

增强:可呈现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

(1)垂体微腺瘤:垂体内小的异常信号灶;增强早期常显示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

(2)垂体大腺瘤:T1稍低/T2等或稍高;增强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8、听神经瘤:是颅内神经鞘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早期位于内耳道内,增大后向桥小脑角池生长

CT:

平扫: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混杂密度肿块,内可见钙化、囊变或出血,瘤周轻至中度水肿;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及小脑,出现第四脑室受压移位

增强:肿块呈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

普通:实性部分T1中等或稍低/T2增高

增强: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后呈明显环形强化

9、脑转移瘤:多自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原发灶,经血行转移而来;常为多发,易出血、坏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

CT:

平扫:可见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单发者可较大;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呈等或低密度灶,出血时密度增高;瘤周水肿较重,有“小病灶、大水肿”的特征

增强: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普通:T1一般低/T2高,瘤内出血T1/T2均高

增强:病变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MRI增强对小转移瘤的检出更为敏感

10、脑脓肿:是化脓性细菌进入脑组织引起的炎性改变,并进一步发展而形成脓肿

CT:

(1)急性炎症期:平扫呈大片低密度灶,边缘模糊,伴占位效应;增强呈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样、脑回样强化

(2)化脓坏死期: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增强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3)脓肿形成期:平扫,见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增强呈环形强化,代表脓肿壁的形成,其一般光滑、完整、均匀

MRI:

(1)急性炎症期:T1稍低/T2稍高,边界模糊,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无强化或斑点状不均匀强化

(2)化脓坏死期:T1出现更低信号区/T2高,周边可见T1稍高或等/T2等信号不规则薄壁;增强呈不规则环形强化

(3)脓肿形成期:脓肿壁在T1等或稍高/T2等或稍低,脓液在T1低/T2高;DWI检查,脓腔内呈明显高信号;增强表现为脓肿壁光滑薄壁环形强化

七、消化系统影像诊断

(一)食管与胃肠道

1、检查技术

(1)X线平片:仅用于与食管、胃肠道疾病相关的急症检查,包括食管、胃肠道的金属性异物、穿孔和肠梗阻等

(2)钡剂造影检查:多采用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方法,即硫酸钡(高密度造影剂)+产气剂(低密度造影剂)

(3)常规、增强CT/MRI检查

胸部CT/MRI检查:常用于评估食管疾病造成的管壁增厚、肿块和局部有无增大淋巴结等,但对微小病变显示困难

腹部CT/MRI检查:常用于评价腔壁增厚、肿块及异常强化、壁外侵犯、肠管位置、狭窄情况等等

2、正常影像表现

(1)食管:

1)X线造影检查:食管上端于第6颈椎水平与下咽部相连,下端于第10-11胸椎水平与贲门相连;在与咽连接处及在膈的食管裂孔处各有一生理性高压区,为上、下食管括约肌;食管的黏膜表现为数条纵行且相互平行的纤细透明条纹影,相邻透明条纹影之间的致密线影为充盈钡剂的黏膜皱壁间沟;食管前缘可见三个压迹,由上至下依次为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压迹

2)CT与MRI检查:胸部CT呈圆形软组织影,食道腔内含气体或液体时,管壁厚度3mm;MRI食管壁的信号强度与胸壁肌肉相似

(2)胃与十二指肠

1)X线造影检查:胃分为胃底、胃体、胃窦三部分及胃小弯和胃大弯

1、胃的形状:有四种,分别是牛角型、钩型、瀑布型、长型

2、胃的轮廓:在胃小弯和胃窦大弯侧光滑整齐;胃底及胃体大弯侧轮廓常呈锯齿状

3、胃的黏膜:皱壁本身为条状透明影,皱壁间沟内含钡剂呈条纹状致密影

4、胃的蠕动和排空:蠕动由胃体上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胃一般于服钡后2-4小时排空

5、十二指肠:球部轮廓光滑整齐,黏膜皱壁为纵行平行的条纹

2)CT和MRI检查:胃充分扩张时,正常胃壁厚度不超过5mm

(3)小肠

1)X线造影检查:空肠位于左上中腹,富于环状黏膜皱壁,常显示为羽毛状影像;回肠位于右下腹和盆腔,肠腔较窄,黏膜皱壁少而浅,轮廓光滑;服钡后2-6小时钡剂前端可达盲肠,7-9小时小肠排空

2)CT和MRI检查:扩展的小肠壁厚度不超过3mm

(4)大肠

1)X线造影检查:结肠的主要特征是充钡时可见多个大致对称的袋状凸出,称为结肠袋,它们之间是由半月皱壁形成的不完全间隔;阑尾在钡餐或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时都可能显影,呈长带状,位于盲肠内下方,阑尾不显影、充盈不均匀或含粪石而造成的充盈缺损,不一定代表病变

2)CT和MRI检查:结直肠壁厚度为1-3mm,大于5mm提示病变可能

3、基本病变表现

(1)X线造影表现

1)内腔的改变:

1、内腔狭窄:持续的内腔缩小为狭窄,可由炎症、肿瘤、外压、痉挛等因素引起

2、内腔扩张:持续的内腔扩大为扩张,可由远端内腔狭窄或梗阻及肠麻痹所致

2)轮廓的改变:

1、充盈缺损:是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影像,为腔壁局限性肿块向腔内突出,造成局部钡剂不能充盈所致

2、龛影:是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为消化性溃疡及肿瘤坏死性溃疡形成的腔壁凹陷,使钡剂充填滞留其内所致

3、憩室:表现为向壁外的囊袋状膨出,有正常黏膜通入,与龛影不同

3)黏膜与黏膜皱壁的改变:

1、黏膜皱壁破坏:表现为黏膜皱壁消失,见杂乱不规则的钡斑影,大都由恶性肿瘤侵蚀所致

2、黏膜皱壁平坦:表现为黏膜皱壁的条纹状影变得不明显,严重时可完全消失;常见原因可能是黏膜及黏膜下层肿瘤浸润/炎性水肿

3、黏膜皱壁增宽和迂曲:表现为黏膜的透明条纹影增宽,大多由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性浸润、肿胀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

4、黏膜皱壁纠集:表现为皱壁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状,常由慢性溃疡产生的纤维组织增生、瘢痕收缩所致

4)功能性改变:

1、张力的改变:张力高内腔缩小(牛角型胃),张力低内腔扩大、松弛(长型胃)

2、蠕动的改变:增强或减弱

3、运动力的改变:排空时间的改变

服钡后4小时胃尚未排空——胃运动力减弱或排空延迟

口服钡剂2小时内可到达盲肠,超过6小时到达——通过缓慢,超过9小时尚未排空——排空延迟

4、分泌功能的改变:分泌增加

(2)CT和MRI表现

1)腔壁局限性增厚和肿块

2)腔壁密度或信号异常

3)系膜血管的改变和淋巴结异常

4、食管癌:大体分三型:浸润型、增生型、溃疡型

X线:

(1)黏膜皱壁破坏

(2)管腔狭窄,表现为局限性狭窄,上方食管扩张

(3)充盈受损,肿瘤向腔内突出造成

(4)不规则的龛影

(5)受累段食管局限性僵硬

CT:表现为食管局部管壁不规则增厚或呈肿块样

5、食管静脉曲张:是门脉高压的主要并发症,常见于肝硬化

X线:

(1)早期:表现为食管下段黏膜皱壁稍宽或略为迂曲

(2)进展期:食管中下段的黏膜皱壁明显增宽、迂曲,呈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呈锯齿状,伴有食管管腔扩张,张力降低,钡剂排空延迟

CT和MRI:可同时显示下段食管周围血管增粗、增多、门静脉侧支血管迂曲扩张及肝硬化表现

食管静脉曲张与食管癌的重要鉴别要点:静脉曲张的食管壁柔软并伸缩自如

6、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具有反复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特点

X线:X线造影表现可归纳为两类:直接征象(为溃疡本身所产生的异常表现)和间接征象(为溃疡所造成的功能性和瘢痕性改变)

(1)胃溃疡:直接征象是龛影/钡斑,多见于胃小弯,其切线位突出于胃轮廓外,呈火山口状,边缘光滑整齐,底部平整

良性溃疡的特征:龛影口部常有一圈黏膜水肿所造成的透明带,表现为:

1)黏膜线:宽1-2mm,为一光滑整齐的透明线

2)项圈征:宽0.5-1cm,为项圈样透明带

3)狭颈征:龛影口部明显狭小,透明带短缩,形成狭长的颈

慢性溃疡:主要表现为溃疡的间接征象,周围瘢痕收缩,造成黏膜皱壁均匀性纠集,如车轮状向龛影口部集中,且逐渐变窄,直达口部边缘;此外还可以造成胃的变形和狭窄

(2)十二指肠溃疡:90%以上发生于球部,易导致球部变形

直接征象是龛影,表现为类圆形或米粒状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整齐,有透明带,或放射状黏膜纠集;更常见为球部的变形,主要是由于痉挛、瘢痕收缩、黏膜水肿所致,变形可以是“山”字形、三叶草形、葫芦形等,可恒定存在

间接征象有:激惹征、幽门痉挛、球部固定压痛

7、胃癌: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以胃窦、小弯和贲门区常见,大体分三型:蕈伞型、浸润型、溃疡型

X线:

(1)早期:诊断有限,需与胃镜、活检相结合

(2)进展期:影像表现与大体形态有关

1)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多见于蕈伞型

2)胃腔狭窄、胃壁僵硬,多见于浸润型,形成“皮革胃”

3)龛影,多见于溃疡型

半月综合征:

1、龛影形状不规则,多呈半月形

2、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周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称为环堤

3、环堤上见结节状和指压迹状充盈缺损(指压痕)

4、指压痕间有裂隙状钡剂影(裂隙征)

4)黏膜皱壁破坏、消失或中断,形态固定不变

5)肿瘤区蠕动消失

CT和MRI:表现为局部胃壁增厚或肿块,伴强化或信号异常

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X线造影的鉴别诊断要点

(二)肝脏、胆系、胰腺和脾

1、肝脏的基本病变表现

(1)肝大小与形态异常:肝脏增大、肝萎缩、肝脏变形

(2)肝边缘与轮廓异常:肝硬化(肝边缘和轮廓异常)、肝内占位性病变(局限性隆起)

(3)肝弥漫性病变:密度弥漫性增高、减低、高低混杂

(4)肝局灶性病变:肝内局灶性密度异常

(5)肝血管异常:肝血管位置及走行异常,肝血管增粗、扭曲,肝血管腔异常,病理血管,静脉早显

2、脂肪肝:肝脏脂肪含量超过5%

CT:

(1)弥漫性脂肪肝:平扫显示全肝密度普遍性减低,肝密度的减低使得原本为低密度的肝内血管不再显示,出现所谓的“血管湮没征”,更严重者,肝血管密度相对高于肝密度,出现所谓的“血管反转征”

(2)局限性脂肪肝:表现为一个或数个肝叶或肝段密度减低

3、肝硬化:常见病因为病*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酗酒

CT:

(1)直接征象:可为全肝萎缩、变形或部分肝叶萎缩而部分肝叶代偿性增大,导致比例失常;肝轮廓凹凸不平;肝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肝硬化结节可轻度强化

(2)间接征象:脾大、腹水、食道静脉曲张,增强扫描及CTA可显示增粗、扭曲的侧支循环

4、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CT:

(1)平扫,表现为肝内境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

增强:典型表现呈“早出晚归“、”快进慢出“

(2)动脉期,肿瘤从周边部开始强化,多为结节状明显强化,程度类似同层主动脉

(3)门静脉期,强化向肿瘤中心扩展

(4)平衡期和延迟期,肿瘤强化仍持续向中心扩展且强化程度减低,但密度仍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密度

MRI:“灯泡征”——T1低/T2及其FS高,且随回波时间延伸,高信号表现更为显著

增强过程与CT相同

5、肝细胞癌:病理上分为三种类型:巨块型(肿瘤直径=5cm)、结节型(肿瘤直径5cm)、弥漫型(直径1cm)且弥漫分布span=""

小肝癌:直径不超过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cm的结节

CT:

(1)直接征象:

1)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内低密度肿块,巨块型中央可坏死,出现更低密度区

增强:典型表现呈“快进快出”

2)动脉期,早期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

3)门静脉期:肿瘤缺乏门静脉供血而表现为相对低密度

4)平衡期,肿瘤密度持续减低,与周围正常强化肝实质的对比更加明显

(2)间接征象:

1)静脉内瘤栓,表现为强化门静脉、腔静脉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

2)淋巴结转移,表现为肝门部或腹主动脉旁、腔静脉旁淋巴结增大

3)胆管受侵犯,可引起上方胆管扩张

4)其他器官转移,可见肺、肾上腺、脾等器官的转移灶

5)合并肝硬化表现

MRI:

(1)直接征象:平扫表现为T1稍低或等/T2及其FS稍高,增强过程与CT相同

肿瘤假包膜:T1上表现为肿瘤周围的环状低信号影

(2)间接征象:与CT类似

6、肝转移瘤:是肝脏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途径有血行转移(主要)、邻近器官肿瘤的直接侵犯,病理上表现为多发的肝内结节

CT:

(1)直接征象:平扫典型表现为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其内可见更低密度灶(肿瘤液化坏死),还可见高密度灶(发生钙化或出血);增强表现为富血供转移瘤一过性明显结节样强化,更多见肿瘤边缘环状强化,而中央坏死区无强化,呈“牛眼征”,乏血供强化不明显或延迟强化

(2)间接征象:可查出其他部位原发性恶性肿瘤

MRI:

(1)直接征象:病变形态与数目与CT类似;多数转移瘤T1稍低/T2稍高

(2)间接征象:与CT类似

7、肝囊肿:通常被认为是胆管发育异常所致

CT:平扫显示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境界清楚锐利、密度均匀的水样低密度灶;增强表现囊内无强化,囊壁一般不能显示

MRI:囊肿在T1低/T2明显高,增强显示囊肿无强化

8、胆道系统的正常影像表现

(1)X线:ERCP(经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胆管,肝内胆管呈树枝状分布,走行自然,经逐级汇合后形成左、右肝管,在联合为肝总管

(2)CT:平扫,胆囊腔表现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胆囊壁光滑锐利,厚度2-3mm,呈均匀薄壁软组织密度;增强,胆囊腔内无强化,胆囊壁表现为细线样环状强化;正常肝内胆管在平扫时不显示,肝外胆管尤其是胆总管可显示,表现为小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影

(3)MRI:胆囊形状大小与CT相同,其内T1低/T2高,部分胆囊T1信号不均;正常胆管普通检查难以分辨,肝外胆管T1低/T2高,表现为圆形或柱状影

9、胆道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1)胆囊大小、数目和位置异常:

1)胆囊增大:CT、MRI显示胆囊横断面直径超过5cm

2)胆囊缩小:常并有胆囊壁增厚

3)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厚度超过3mm即为增厚;环形增厚见于胆囊炎、局限性增厚常见于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4)胆囊位置、数目异常

(2)胆系钙化灶

(3)胆管扩张

(4)胆管狭窄或阻塞

(5)充盈缺损

10、胆石症与胆囊炎:在胆汁淤滞和胆道感染的情况下,胆汁中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和钙盐等析出、凝集而形成胆结石,胆结石在胆囊或胆管内引起胆汁淤滞,易继发梗阻和感染,继而又促进结石形成和发展,因此胆囊炎和胆石症往往互为因果

X线:阳性结石——平片显示含钙量高的结石

阴性结石——平片不能显示的含钙量低的结石

胆囊阳性结石表现为右上腹大小不等、边缘高密度而中央低密度的环形、菱形、多角形致密影,阴性结石不能显示

胆管内结石无论阳性还是阴性均不能显示

ERCP可显示胆管内结石所致的充盈缺损

CT:

(1)胆系结石:可见肝内、外胆管或胆囊内单发或多发、圆形、多边形或泥沙状的高密度影;胆总管结石引起上部胆管扩张,在结石部位的层面,可见圆形高密度结石周围环有低密度胆汁,构成“靶征”,若部分围绕,则形成“新月征”

(2)胆囊炎:

1)急性胆囊炎:胆囊增大,直径5cm,周围脂肪密度增高,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超过3mm并呈分层状强化,其中周边无强化的环形低密度层,代表浆膜下水肿带或渗出

2)慢性胆囊炎: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

11、胰腺基本病变表现

(1)胰腺大小和形态异常:

1)胰腺弥漫性增大:表现为胰头胰尾均增粗,常见于急性胰腺炎

2)胰腺弥漫性缩小:常见于老年性胰腺萎缩或慢性胰腺炎

3)胰腺局部增大、外凸:多位肿瘤,也可见于慢性胰腺炎

(2)胰腺实质内回声、密度和信号异常

(3)胰管异常

(4)胰周间隙及血管异常

12、急性胰腺炎:是胰液外溢所致的胰腺及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病变严重程度各异,可出现一系列不同的局部和系统并发症

CT:

(1)急性间质水肿性胰腺炎:平扫可见胰腺局限或弥漫性肿大,前缘模糊不清,胰周脂肪常因炎性渗出而密度增高,左肾前筋膜增厚是常见表现;增强见胰腺均匀轻度强化,胰周渗出更加清楚

(2)坏死性胰腺炎:平扫除了具有急性IEP并更加显著外,还常见胰腺密度不均,坏死灶呈略低密度而出血呈高密度;增强见胰腺强化不均,坏死灶无强化;ANC(急性坏死物)表现类似APFC(急性胰周积液),可见胰周和(或)胰腺内有液体聚集;WON(囊壁内坏死)表现为囊性包块内液体成分或非液体成分,增厚的囊壁可出现明显强化,如出现气体则提示为感染性WON

13、慢性胰腺炎:是指各种病因造成的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行性炎症,并导致胰腺实质和胰管的不可逆性损害

CT:

(1)平扫:胰腺大小形态可正常、也可弥漫或局限性增大或萎缩,取决于纤维化、炎性反应的各自程度和范围;胰管内径多超过5mm,且粗细不均,呈串珠状或管状扩张;常有钙化和结石,呈不规则和斑点状致密影

(2)增强:胰腺实质可强化不均,纤维化区强化程度较低

14、急腹症: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的腹部急性疾病的总称,涉及消化、泌尿、生殖及循环等系统多种疾病

基本病变表现(X平片)

(1)腹腔积气:

1)游离气腹:某种病因导致腹膜腔内积气并随体位改变而游动,常见于胃肠道穿孔、腹盆部术后或合并感染;立体摄片可见横膈与肝或胃之间透明的新月形气体影;仰侧卧位可见气体浮游于远地侧腹壁与腹内脏器外壁之间

2)局限性气腹:若腹腔内气体局限于某处,且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则为局限性气腹,常为胃肠道穿孔至小网膜囊内或腹膜后及腹腔感染所致

(2)腹腔积液:显示腹腔积液使腹部密度增高,投照位置不同和液体量不同可使腹部相应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

(3)实质脏器增大

(4)空腔脏器内积气、积液并内腔扩大:最常见于梗阻性病变,也见于炎症和外伤

1)梗阻位置:①幽门梗阻致胃扩张,立体投照时,上腹部出现较长的气液平面;②十二指肠降段梗阻,其近侧的胃和十二指肠球部胀气扩大,可表现出“双泡征”;③小肠和结肠充气扩张,在气体衬托下,可通过观察肠粘膜皱壁的形态将它们区分

2)梗阻类型

(5)腹内肿块影:肿块在相邻充气肠曲对比下可显示为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有较清晰的边界;假性肿块又称“假肿瘤”征,是两端闭锁的绞窄性肠段,即闭袢内充满大量液体的表现,其密度较高

(6)腹内高密度影:主要为阳性结石、钙斑和异物

(7)腹壁异常

(8)下胸部异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