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衰患者的生命曙光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复制链接]

1#

记者陈晓丽通讯员杨建民

近日,医院心脏重症多学科团队为一位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成功植入“人工心脏”,即左室辅助装置,使其重获“心”生。这是医院完成的首例永久式“人工心脏”植入病例,也是全国首例心内科主导的左室辅助装置植入术。

52岁男子心脏功能衰竭,决定植入“人工心脏”

患者是一位52岁的男子,已有超过十年的扩张型心肌病病史。六年前,左室射血分数已经降低至0.3(正常值0.5),合并频发多源室早、短阵室速,经过改善心室重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两年前,男子胸闷憋喘症状加重,伴有频发室速,并于一年前植入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近半年来,这名男子胸闷憋喘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夜里睡觉不能平躺,只要轻微活动就会诱发心衰和室速,反复住院治疗多次。

近日,由于心衰加重且无法缓解,男子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医院治疗。住院后,虽然经过了充分的药物治疗,其左室射血分数仅为0.13,心脏功能严重衰竭,甚至无法满足静息状态下身体代谢的需要。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心血管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运建议进行心脏移植术或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最终,经科室医疗团队反复论证并征求男子家属同意,决定采取左室辅助系统即“人工心脏”植入的治疗方案。

据悉,“人工心脏”由纯钛制作,重量为克,其核心部件是一个如水管三通接头的金属血液泵。工作时,它如同洗衣机的涡轮,通过“泵”的工作原理来辅助或代替人体心脏的泵血功能。

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术前病情评估

为确保此次“人工心脏”植入术万无一失,医院心内科牵头组织心外科、心外科监护室、心内科超声心动图室、麻醉科、手术室、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肝病科、内分泌科和ICU等科室进行了多学科会诊和术前评估。

经全面系统评估后,多学科专家一致认为,患者属于终末期心衰,心脏功能已严重衰竭,随时有猝死风险,人工心脏植入术是适宜和可行的治疗手段。此外,多学科专家还对术中和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

10月11日上午,男子被推进了手术室。据悉,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麻醉和体外循环均有高度风险。为了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医院麻醉科主任齐峰带领麻醉团队为患者建立了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系列监测系统,并进行了全身麻醉,为手术做好了充分准备。

体外循环下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正式开始,医院院长陈玉国指挥,心外科主任张希全团队与医院心外科戴小福团队密切配合,在左室心尖部打孔,将“人工心脏”的导管扎入左心室并在周边精细缝合,再将升主动脉打孔并与“人工心脏”的导管进行吻合,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过程中,张运带领超声心动图团队采用经食道超声技术实时监测左右心室功能、各心腔大小、肺动脉压力等心脏指标。在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体外循环师的密切配合下,患者逐渐脱离体外循环,心脏慢慢恢复跳动,心电监护显示心率、血压正常,经食管超声显示左右心室收缩良好,符合启动“人工心脏”的条件。

在“人工心脏”辅助下,心脏泵血量已达到人体需求

“开机!”随着手术组医生一声令下,这个如同“血液泵”一般的“人工心脏”正式运转。医疗团队结合超声所显示的室间隔位置、瓣膜开放幅度和左右心室功能,不断调整“人工心脏”的转速,确保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平稳提升。

最终,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患者的左室泵血量达到了正常人体的需求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心脏超声参数均达到了手术要求,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宣告成功。

尽管左室辅助装置植入顺利,患者仍面临一系列生命难关,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出血、右心衰竭和感染,因此术后的监护和治疗至关重要。

患者返回监护病房后,心外科和心内科团队密切监测“人工心脏”的运转情况、液体出入量、左右心室功能、胸腔引流量和凝血状况。术后第三天拔出气管插管,患者自主呼吸通畅,经过严格液体管理、右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构预防、感染防治等一系列规范治疗,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随后转入普通病房,自主下床活动,进行康复治疗,并于11月8日康复出院。

张运表示,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五年死亡率可高达50%。我国每年大约有近万患者需要心脏移植治疗,但由于供体缺乏,全国每年接受心脏移植术的患者仅为余例。在这种情况下,植入式左室辅助装置无疑给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命曙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