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顺周期金融板块布局正当时,把握保险银 [复制链接]

1#
只看白癜风的医生         http://www.zykyhs.com/

一、全球经济复苏共振,布局顺周期金融板块正当时

(一)金融子行业表现分化,银行板块表现相对强势

从中信金融行业指数年初至今表现来看,银行板块表现最好,上涨14.59%,跑赢沪深指数3.9个百分点;非银行金融板块下跌8.02%,跑输沪深指数18.71个百分点,其中证券板块下跌10.37%,跑输沪深指数21.06个百分点,保险板块下跌4.64%,跑输沪深指数15.33%。

图1:金融各子行业年初至今涨跌幅

(二)当前时点把握保险、银行布局机会

疫苗接种持续落地,全球经济复苏共振,布局顺周期金融板块正当时。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运行,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剂数上行以及防疫措施适当,全球疫情新增病例逐步下滑,主要经济体接种有望在21Q3取得重要成果。拜登*府推出1.9万亿美元经济援助计划,助力美国经济复苏。全球经济复苏预期提振,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良好外部环境,有望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复苏共振,低估值、业绩向好的顺周期板块有望成为投资主线,投资金融板块正当时,当前时点建议重点把握保险、银行布局机会。

二、资产、负债改善共振叠加低基数,保险板块景气上行

(一)负债端:开门红超预期,Q1新单、NBV有望高增

1.新老重疾产品切换促销售,负债端持续改善

年11月新版重疾险定义发布,过渡期至年1月31日,以确保新老规范平稳切换,过渡期结束后各公司不得继续销售基于旧规范开发的重大疾病保险产品。部分上市险企抓住窗口期,推出旧版重疾险择优方案,加大旧版重疾产品销售力度,推动产品销量增加。同时,新版重疾定义优化分类、增加病种数量、扩张疾病定义内涵,增强产品保障属性,销售有望继续提升。

年11月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发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年修订版)》。相比于年重疾险疾病定义,此次的新规范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

一是优化分类,建立重大疾病分级体系。首次引入轻度疾病定义,将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后遗症3种核心疾病,按照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疾病和轻度疾病两级。通过科学分级,一方面充分适应了医学诊疗技术发展,将部分过去属于重症疾病,但目前诊疗费用较低、预后良好的疾病明确为轻症疾病,使赔付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也适应重大疾病保险市场发展实际,对目前市场较为普遍的轻症疾病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

二是增加病种数量,适度扩展保障范围,并减少险种保障重叠。新规基于重大疾病评估模型,量化评估重大程度,并结合定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将原有25种重疾定义完善扩展为28种重度疾病和3种轻度疾病,并适度扩展保障范围。

三是扩展疾病定义范围,优化定义内涵。根据最新医学进展,扩展对重大器官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手术、主动脉手术等8种疾病的保障范围,完善优化了严重慢性肾功能衰竭等7种疾病定义。例如,对“心脏瓣膜手术”,取消了原定义规定的必须“实施了开胸”这一限定条件,代之以“实施切开心脏”,放开赔付条件。

重疾险再定义对于险企保障型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险企保险产品面临升级。新规范从病种分级与数量、保障额度和疾病定义等多个领域对重疾险中的疾病内涵进一步的明确规范,有助于拓宽保障范围,优化赔付,并为险企产品科学定价提供合理参考。具体来看,重大疾病病种数量增加,但对保障范围高度重叠或者发病率极低的重疾进行规范,有利于增强保险产品保障属性,同时防范部分险企通过刻意增加病种数量来吸引客户,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入轻症定义并限定保额不高于相应重疾的30%,有助于减少险企在部分发病率较高、诊疗费用较低、预后良好的病种方面的赔付压力,为产品价格下降打开空间。此外,依据最新医学进展,优化疾病定义,扩大保障范围,放宽赔付条件,引用标准更加客观权威,描述规范统一,有助于减少理赔争议和理解歧义。

重疾险发生率更新修订,有助于促进产品科学定价,满足消费者保障需要。新定义下的重疾表数据进行了更新,新增了粤港澳大湾区多病种重疾表和两种老年人代表性重疾经验发生率参考表。重疾险发生率更新,有助于更加准确反映重疾发生率变化,提升产品定价、评估的科学性、合理性、充足性,并推动风险细分及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要。

2.新冠疫情影响消退,购买力逐渐修复

宏观经济持续修复,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提升,疫情对购买力影响逐渐消退。新冠疫情不仅冲击代理人线下展业,而且造成居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保单销售。受新冠疫情冲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放缓,扣除价格上涨因素的实际可支配收入20Q4之前负增长,居民收入增长承压。年末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同比增长3.5%,相较年末下降4.4pct;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增长1.2%(前值:20Q1/Q2/Q3分别为-3.9%/-2%/-0.3%),相较年末下降3.8pct。购买力下降影响保单销售,年保费收入增长承压。根据银保监会数据统计,年全国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53万亿元,同比增长6.13%,相较年下降6.05pct;实现寿险保费收入2.4万亿元,同比增长5.4%,相较年下降4.4pct;实现财险保费收入1.19万亿元,同比增长2.4%,相较年下降5.76pct。随着我国经济全球率先复苏,疫苗接种有序推进,居民生活及企业运行恢复常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消费逐渐恢复疫情之前水平,购买力提升,促进保单销售增长。

图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

图3:行业保费收入增长情况

3.房住不炒+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居民投资资产配置有望逐步向保险产品倾斜

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及投资结构有所转变,保险投资资产占比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家庭资产逐步累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资产配置结构持续演进,主体资产由必选消费品、耐用消费品、不动产等类别逐步向金融资产转移。年至年间,居民金融资产占比由39.48%升至50.47%,其中保险资产占居民金融资产比例由1.79%升至5.19%,占居民总资产比例由0.71%升至2.62%。保险产品配置远低于存款(48.92%)、股票股权及基金(28.81%),配置比例具备较大提升空间。

国家坚持“房住不炒”,地产投资热度下行有利于居民资产进一步向风险较低的保险产品转移。我国居民资产中房地产占比虽有下滑,但依旧较高,年住房资产占居民非金融资产的比重为92.56%,占居民总资产比例为45.84%,挤压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十九大后,中央确立了“房住不炒”的重大*策导向,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房价异常抬升进行持续监督和多维度管理。随着监管层*策逐渐落实,地产投资热度下移,居民资产配置有望从房地产领域向金融资产加速转移,有助于提升保险投资比例,助力保费增长。同时,利率下行环境下,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投资产品收益率走低,长期储蓄型年金产品吸引力提升,叠加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有望进一步助力保险产品销售。

(二)资产端:长债利率大概率高位震荡,权益市场回暖提升弹性

1.资产规模稳健增长,权益类资产配置稳中略升

年以来,保险行业资产规模稳健增长。截至年末,保险行业总资产2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29%;净资产2.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95%;险企资金运用余额21.6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02%。

随着市场行情与*策环境变化,保险行业资产配置结构不断调整。险企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资产1配置比重上升,其他投资配置比重下降。截至年末,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比例48.57%,较年初增加0.39个百分点;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13.76%,较年初增加0.6个百分点;其他类投资比例37.67%,较年初减少1个百分点。

2.长债利率大概率维持高位震荡叠加权益市场回暖,提振险企投资收益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率先反弹,经济复苏趋势延续,长债收益率大概率高位震荡,利好险企固收投资增长。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Q4GDP同比增长6.5%,增速逐季回暖。1-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8%,增速较11月进一步扩大,12月单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较11月提升0.3个百分点;1-1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9%,高于1-11月增速(2.6%);12月社消总额同比增长4.6%,低于11月增速(5%),消费不及预期;12月出口同比增长18.1%,增速较11月下降2.5个百分点;PMI连续10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上方,录得51.9%,表明当前经济仍处于持续复苏态势。经济处于上行通道,为长债收益率提升提供支撑。截止年2月19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26%,相较年4月低点上行78BP。同时,权益市场延续回暖态势,有望进一步增厚险企权益投资收益。年以来,上证综指上涨6.42%,沪深指数上涨10.89%,创业板指数上涨10.76%。

3.差异化放宽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推进险企参与国债期货投资试点,助力保险公司防控风险

保险公司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差异化放宽,助力险企积极参与权益投资同时,有助防控风险。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以及风险状况等指标,明确八档险企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以上的险企权益投资比例上限由总资产的30%提升至45%。险企权益类投资比例放宽,在鼓励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优势的同时,按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等进行差异化管理,有助防控风险。

监管优化险企投资端安排,丰富资产端可投资的衍生品品种,助力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监管发布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产品、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交易有关*策,丰富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对冲工具,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目前险资可通过利率互换管理利率风险,主要借助以银行间7天回购定盘利率(FR)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参考利率的产品,但其中1年期及以下产品名义金额占6成以上,保险机构缺少能够有效对冲中长期利率波动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国债期货已有2年期、5年期、10年期三个品种,未来可能上市30年期等更长期限品种,允许险资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对丰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工具、优化期限匹配有着重要意义。

年险企开门红销售良好,新老重疾产品切换助推产品销量提升,新冠疫情影响消退购买力逐渐提升,叠加去年同期低基数,多重利好因素共振有望推动险企Q1负债端新单、NBV增长超预期。宏观经济持续修复,对长债利率形成支撑,权益市场回暖提升投资弹性,资产端有望持续改善。资产、负债共振驱动板块基本面向好。

三、基本面修复+让利压力缓和+低估值驱动银行板块股价上行

(一)银行基本面向好,信用成本压力减轻,中收有望持续改善

宏观经济持续修复,货币*策回归常态,为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息差企稳提供支撑,银行业绩V型反转,业绩拐点进一步确认。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亿元,同比增长-2.71%(前值:9M20YOY-8.27%),季度环比回升5.5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同比增长3%,增速转正,环比回升11.55个百分点;股份行股份行同比增长-2.99%,环比回升4.36个百分点;城商行同比增长-14.48%,环比下降8.40个百分点;农商行同比增长-14.61%,降幅最大,环比下降3.02个百分点。银行业绩表现超预期预计与拨备少提、代销等收入表现靓丽有关。

展望年,银行业绩持续改善确定性强。Q4银行业基本面改善拐点进一步确认,年在低基数+信用成本压降+非息收入增长共振下,银行业净利润有望超预期反弹。年,银行紧抓利润松动窗口期,加大拨备计提、不良核销以及处置,为年信用成本压降提供基础。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年至年处置不良贷款超过之前12年总和。银行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