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栉风沐雨,砥砺歌行。年11月13日,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CIC)在国内外心血管领域大咖的共同祝贺中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陕西省保健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陕西省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西安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协办,西安交通大医院医院承办。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的全新形式,秉承“奉献、创新、合作”的办会宗旨,践行“坚持学术、强调应用和开放协作”的办会精神,广邀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当前心血管病学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进展。
本次大会开幕式上,医院韩雅玲院士、医院葛均波院士、西安医院袁祖贻教授发表精彩致辞;医院张运院士、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医院霍勇教授、中医院张澍教授、医院*德嘉教授等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西安医院牟建*教授、新疆医院马依彤教授、医院贾绍斌教授、医院张钲教授、医院寿锡凌教授、医院王海昌教授共同主持开幕式。
基于当下,寄语未来
CICLIVE
在国内同道的大力支持下,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不断实现创新蝶变,迸发出全新活力。在国内大咖们的声声祝贺中,在专家们激扬澎湃的致辞发言中,本届CIC再度起航!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韩雅玲院士在致辞中说道,在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势下,本次会议精心安排,广邀国内外著名心血管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紧密围绕行业热点,交流经验,探讨当前心血管病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概念和新进展。期待未来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能够继续秉承奉献、创新、合作的办会宗旨,在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为基层医生提供服务和平台,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与全国同道们一起成就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伟大事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葛均波院士在致辞中表示,过去的十年中,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在众多心血管同仁的鼎力支持和精诚合作下砥砺奋进,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年,虽然因为疫情我们不能重聚西安,但是互联网搭起的线上平台并不阻碍学术的交流与经验的分享,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共奔美好未来!
大会主席袁祖贻教授首先向多年来给予CIC论坛支持的众多专家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正是源源不断的支持,本论坛才可越办越好,在规模、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不错的成绩。期望未来仍能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鼎力支持,共促CIC论坛不断发展,逐渐向国家级品牌会议“靠拢”!
谈进展、话格局
CICLIVE
在精彩的开幕式上,大会特别邀请了多位国内重磅专家分享了心血管领域最新国内外进展和方向思考,将会议的学术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
“五年磨一剑”,《ESCNSTE-ACS患者管理指南》于今年8月再度更新,在疾病诊断、危险分层、药物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更新,极具临床指导意义!韩雅玲院士聚焦指南推荐内容及循证证据,分享了NSTE-ACS患者抗栓治疗的新进展、新启示。依据既往临床研究,长期双通道抗栓治疗(抗血小板+小剂量抗凝),可考虑用于缺血中/高危且出血风险较低的NSTE-ACS患者的长期二级预防;短疗程DAPT后切换为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长期治疗,可保留抗栓效果并减少出血风险;对于ACS患者,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是首选,但是根据临床、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分型结果进行降级治疗是可行策略;接受早期侵入性治疗的患者,P2Y12受体抑制剂负荷量预治疗尚有争议(冠脉造影前或PCI前给药),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并参考更多临床研究进行决策。
自年两款国产瓣膜成功上市后,中国TAVR进入快速、全面发展阶段。目前,在人工瓣膜的设计和创造方面,我国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葛均波院士基于国外TAVR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中国TAVR的发展和创新历程。与国外患者相比,中国患者瓣膜钙化较重,因此TAVR的器械创新应根据中国人群特点进行瓣膜改进,加强支撑力,例如Venus-A、VitaFlow等。在经导管治疗的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提出二叶瓣TAVI策略,即高位释放、小一号瓣膜、环上测量等创新性理念,并且完成世界最多病例的主动脉瓣反流TAVR治疗,拥有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发表多篇国际论文。在中国TAVR的理论创新方面,王建安教授团队提出系列球囊扩张;葛均波院士、周达新教授团队提出小球囊扩张策略;陈茂教授团队提出二叶瓣新分型;吴永健教授团队提出多平面测量锚定区方法。未来,应基于中国患者的具体特点,通过降低生产营销成本、提高认知度、加大研发及技术培训等,进一步促进TAVR在我国健康、规范、快速发展。
临床中,房颤患者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孰优孰劣”一直是热点争议话题。马长生教授紧跟时代热点,从年AFFIRM研究至年EAST-AFNET4研究,系统阐述了几十年来国内外对比房颤患者节律控制、室率控制临床效果的研究历程,同时基于最新ESC指南介绍了可优先节律控制的患者特征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消融的应用场景。早期,有关房颤节律和室率控制的研究显示患者结局相似,但是其中的局限性不可忽略,如SR维持率低、抗凝及综合管理不规范等。随后,真实世界研究提示节律控制与房颤预后较好相关,EAST-AFNET4研究提示早期房颤患者应积极接受节律控制,但是尚不能据此作出最终结论。未来,应重视患者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不良反应,并积极完善AAD对房颤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还需要PCI治疗吗?霍勇教授认为,PCI肯定需要,“如何做的更好”是需着重考虑的内容。他指出,应从3大方面入手,助力CCS者良好预后:1.更准确的危险分层,PCI获益更大。临床中,可应用以预后为指标的危险分层决定下一步的治疗策略:高危患者,PCI为主;中低危患者,药物治疗为主。2.更强化药物治疗可减少PCI必要:主要集中在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一线、二线)、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抗栓治疗、心脏代谢治疗等方面。3.更精准靶病变干预可显著改善PCI患者预后,因此应充分应用功能学指标FFR指导PCI。通过有效危险分层、强化药物治疗、精准PCI的联合应用,势必可降低CCS患者死亡风险和未来ACS事件的发生。
年2月5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冠状动脉病理生理学和微循环工作组就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发表了立场声明,概述了CMD与多种心脏疾病的关联,及其评估和治疗。为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这一欧洲声明,张运院士着重从CMD病因学、主要临床类型CMD的发生率及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精准诊断方法、二级预防的最佳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与梳理。CMD可导致心肌缺血,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源于微血管功能障碍和/或结构异常,其中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但目前尚不明确各自造成CMD的相对影响程度,也无专门针对CMD和微血管的治疗策略,迫切需要确定新的和特定的治疗靶点。相信随着冠脉生理学评估的日益成熟,寻找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新途径指日可待。
年心律失常领域新理念、新疗法、新技术、新进展亮点不断。中国在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左束支起搏等领域研究硕果满载,中国专家开展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张澍教授从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脏性猝死预防、心房颤动、器械治疗、导管消融、诊断技术六大方面入手,对审慎遴选出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多项研究背景、结果及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目前,猝死、房颤仍是学科重要难题,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未来应朝向精准、高效、微创、远程、智能等方向不断进行摸索。奋楫扬帆再起航,希望这些新成果、新进展能够推动各位同仁再创佳绩。
主题演讲的最后,*德嘉教授介绍了《慢性心衰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观念的变化和进展》,并表示,在未来十年里一级预防理念原则将不会改变,LVEF仍作为危险分层的基础,心电图、影像学、基因变异的综合评估或将成为新的参考指标。另外,猝死与非猝死相对风险的个体化评估,类似于房颤CHA2DS2-VASc,HAS-BLED评分系统将会随着大数据以及AI的应用被更好地践行于临床实践中。未来,HFpEF和HFmrEF患者SCD风险评估和一级预防将会更广泛地开展;同时,低危和普通人群的预防策略可作为未来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破浪前行,扬帆致远
CICLIVE
在众多国内外专家的精彩讲座和祝福中,CIC已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大会无论从学术前沿还是临床应用,亦或是专家阵容还是报告主题,尤其新器械的研发、新技术的推广,都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目前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最新进展,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多的期许。期待来年能与来自全国的同道面对面共瞻新学术的同时,感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西安城。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