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必须重视多学科融合与团队合作访天津医科大 [复制链接]

1#

CCheart:请您谈谈贵院(医院)心血管外科科室目前发展的状况是怎样的?科室的结构怎样?

魏民新教授:心血管外科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现代医学中各学科应相互融合,以最小创伤的代价为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因此微创手术与介入治疗等方法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开展,并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冠脉PC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创伤小,获得广泛开展,传统外科搭桥手术数量开始出现下滑。

我们的科室中,心脏内、外科紧密团结,形成一个大的心脏中心,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疾病治疗。同时,基于医院这医院,我们还与放射科、普外科等科室紧密团结,力争为患者带来微创、经济、合理的诊疗方案。

在科室建设方面,我们未来的初步想法是构建一支较好的团队,建立一支有明确方向的学科队伍,科室扩展要求外科和腔内血管治疗应在一起,一个大型中心应包括相关各科室,遇到病例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位医生的研究方向不同,有的侧重血管外科,但是培养出一个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所需时间比较漫长;有的侧重介入手术,而腔内血管介入治疗方面培养出一位相对较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周期较普通外科医生短。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医学操作技能和医疗器械的发展,对外科医生的要求也日渐提升。外科医生必须通过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习各类技术,从而走向技术融合。

CCheart:据了解,您于年医院心外科留学,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留学经验和感受?芬兰的血管外科现状和发展框架,国外的科室文化是怎样的?留学经历对您发展学科建设有哪些影响?

魏民新教授:我在芬兰学习生活过,也曾在克里弗兰和德国莱比锡心脏中心学习,并在那里学习了大血管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心脏微创外科手术等先进技术。医生应不断接受与尝试各种新技术、新观念,更应该加强交流与协作,从而以最小的创伤治疗患者。比如主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杂交手术、微创手术等治疗方式。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我们可以在复合手术室内同时完成外科手术与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术,减小患者创伤;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耐受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腔内支架治疗可能使其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适宜的瓣膜病患者,我们可以通过微创手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轻痛苦。这些新技术都真切地为患者造福。

在这样的理念下,医生与患者是双赢的。医生可以推动更多技术创新,患者可以从中获益,减小创伤,提高生活质量。

在芬兰留学的时候,我所在的中心用了15年时间发展成为芬兰最大的心脏中心。其技术因素固然重要,但我觉得他们团队合作理念是最重要的。比如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由心内、外科医生讨论,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方案,最终决定是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搭桥术治疗,便可以合理治疗患者疾病,同时合理使用社会医疗资源。由此,患者得到满意治疗,中心也得到了芬兰*府的认可与大力支持。

目前,国内的介入治疗和开刀手术治疗都已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但在团队协作方面尚有欠缺。比如患者在冠脉造影后,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商、团队合作,有些本应接受冠脉搭桥手术者接受了介入治疗,不但花费较高,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医生既可以做冠脉介入治疗,也能做外科手术治疗,医生可能会更合理地选择治疗方式,患者在获得最优治疗的同时,节省了治疗费用。这可能是今后年轻一代专科医生的一种培养方向,建立具备多技术融合能力的专业团队,为合理治疗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所以内、外科医生团结协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医院中的心血管外科,我们将坚持内外科团结合作的传统,并进一步培养年轻医生向更为全面的方向发展。

CCheart:随着国产支架的异*突起,很多国产支架受到了医生患者好评,您在选择支架上基于哪些考虑因素?

魏民新教授:根据患者的情况,支架的选择各有不同。不同支架的性能、特点、价格有区别,医生应根据情况为患者提供意见,多数情况下,患者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时候,患者的主动脉病变没有选择余地,则医生需要更柔韧、贴合度更好、改革度更高的支架。由于主动脉支架这一技术开展时间较短,不论是否国产的支架,对于不同支架的长期效果需要长期观察随访。我们正在收集本院主动脉开刀手术与介入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建立数据库,希望能够通过客观数据说明主动脉支架的远期治疗效果,并将不同支架间进行比较。目前国内大血管介入治疗成熟开展的时间不长,因为医生的精力有限,还涉及到互相之间的配合问题,短期内很难大规模获得主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数据,需要相关部门协调组织多中心观察研究,获得更加有效的数据。

CCheart:“微创”这一理念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作为高科技带来的一场技术革命,您是如何理解微创这一理念的?

魏民新教授:“微创”不是一种固定的技术,而是一种理念,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以尽量小的创伤,为患者带来最优的治疗效果,它随着时间和社会整体技术能力发展而发展。比如我们现在开展的小切口瓣膜置换术,虽然避免不了体外循环,但是避免了胸骨劈开,保持了胸廓的稳定性,大大减少了术后出血量,使患者缩短了住院时间、早期恢复日常生活,工作,达到了微创的理念。再如主动脉腔内介入技术和杂交手术,使一些不能耐受传统外科治疗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

微创不但需要外科技术的进步,更依赖于其他新学科、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是医学与新技术交流、融合的结果。记得年参加的美国STS会议时的一项活动是回顾纪念了体外循环发明、发展的历史。在没有体外循环机的时代,给儿童做先心病手术,需要他父亲做体外循环,当时的生存率是40%。后来发明了体外循环机,并不断发展,患者死亡率不断降低,为心脏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初如果没有前辈的大胆发明创造,以及医学与机械、工程学等学科的交流,体外循环技术要晚很多年出现,甚至无法问世。

CCheart: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请您预测一下血管外科治疗的未来前景如何?高科技在医学面前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魏民新教授:血管外科的未来市场需求非常巨大。医院的心外科和心内科是非常大的,心内科和心外科就是他们的主力科室,血管疾病也是如此。现在,外周疾病与大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血管疾病治疗将在未来获得大规模发展。医学的发展需要与其他的技术融合发展,技术手段增加才能多做东西。现在的趋势就是临床大夫自己要会使用各种新的常规设备,而不是停留在看报告,或者等待专职操作人员的阶段。例如利用超声了解心包积液、心脏功能、瓣膜开放情况等,使我们对心脏的了解更为直观、全面、快速。再如,IABP植入技术已经是我科住院医生的基本技能之一,可以随时对危重患者实施及时的抢救。

CCheart:您认为国产支架在产品研发上有何需要改进的地方?您对这类医疗器械的发展有何独特想法?

魏民新教授:我在德国莱比锡最大的感受就是,那里的医生与相关公司合作很密切,手术器械需要的细微改进,公司都能及时跟进,医生有什么技术要求,器械公司随时都可以做出来。长期的合作积累,成就了技术领先的公司和富有创造力的外科医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一起做小切口手术,国内出了很多问题,大家甚至觉得小切口手术不可行。相对而言,国外出的问题比较少,这是因为国外公司与医生不断交流,一直更新技术。现在,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器械已经成熟,外国人又将小切口器械卖到中国来了。如果我们当初也有这种合作平台,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医生技术会更精良,公司会更有竞争力。

个人认为,国产支架的研发必须要走到医生中间,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临床工作中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细节方面,一些小的医疗器械直接利润不大,甚至没有,很少有厂家愿意去做,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也阻碍了技术的发展。没有细小的积累,也就没有最终的突破,形成不了核心的竞争力。我曾经参观过德国的钢琴博物馆,深深感受到这个民族对技术细节的重视,正是一代代人对细微技术的积累与发展,才让他们在技术上不断领先。现在微创以技术为先导,CTO带动各种器械研发,带动微创,不断创新,推陈出新。我们要清楚市场、患者的需求。目前,虽然国产支架可能需要5-10年的发展,但是非常有前景,有需求就有技术发展。

CCheart:在您做过的众多血管外科手术病例中,给您印象最深的手术是哪一例?

魏民新教授:我们有一例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第一期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患者康复,但是Ⅰ型夹层变成Ⅲ型了。二期,我们在降主动脉释放了一个比较长的覆膜支架,但由于人工血管吻合口的限制,出现内漏,最终,应用国内公司新出的封堵器封堵内漏成功,目前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在解决患者问题的同时,医生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增强了今后大血管融合手术治疗的信心。

魏民新简介:

魏民新: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瓣膜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心脏学会副会长。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从事本专业工作18年。在成人心脏外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大血管手术等。

年医院心外科进修并攻读博士学位,在留学5年期间,参加各类成人心脏手术千余台。年作为天津市引进人才,医院心外科工作。年作为天津医科大学引进人才到心血管外科主持工作。主持多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余万。获天津市科技成果6项。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其中,国外期刊30篇,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10余次。有关冠心病外科及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先后三次获有关国际会议奖励。

原文摘录自《医心评论》血管外科专刊第一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