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公益献礼 http://m.39.net/pf/a_5863544.html冠心病在老年性疾病中占据主要地位,发病率越来越高,近些年来更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是心血管病中的一个主要病种。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药物治疗、支架、球囊扩张,重症病变可以采取外科治疗的手段。
上海交通医院心外科主任袁忠祥教授表示,冠心病的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之间,其实有相对比较明确的分界。从目前老百姓的心态,可能更倾向于内科治疗,因为内科治疗创伤小,而外科治疗创伤大。但是,疾病如果严重的话,根据病情可能还是需要外科治疗,这个时候就不能讳疾忌医了。
一
搭桥,为堵塞的血流开辟新通道
全球第一例心脏搭桥手术是年在美医院进行的,那时候国内还很少见。“我国搭桥手术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但是报道的很少。直到90年代末,在老一辈专家奠定的基础之上,一批年富医院逐渐开展起搭桥手术。”袁主任介绍说,“目前,医院都可以做搭桥手术了,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普及。”
心脏的冠状动脉主要有两大支三分支(其中左冠状动脉有两个大分支),主宰着心脏的血液供应。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决定了心肌的供血状况,一般狭窄达到50%心脏血流就会有所改变,狭窄达到60%以上心肌缺血就会出现症状,70%以上的狭窄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心肌缺血,如血管痉挛、心肌梗死,表现为胸痛、突然晕倒等,严重者猝死。
?
袁主任解释说,冠状动脉的这几支血管的血流不通畅,原因就是狭窄,血液流不过去,远端就会缺血。狭窄部位的远端供血一定是受阻的,因为有阻力。狭窄程度越重,阻力越大,远端供血就会越差,最后造成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
在没有出现心梗之前,心绞痛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症状,比如老年人常见的胸闷就是心肌缺血的一种表现;有些人会表现为心前区的胸痛,有时候放射到一侧的手臂、后背;还有些人会表现为气喘,也可能是心绞痛的一种特殊表现;还有些突然感觉明显的心跳,或者心悸、心慌,也可能是心绞痛的表现。袁主任提醒说,广义的心绞痛不一定表现为疼痛,有可能表现为气喘,也有可能表现为心悸、心慌,所以出现这类可疑的症状都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检查。
?
那么,究竟什么是搭桥手术呢?
袁主任说,心脏搭桥手术是一种通俗的称呼,全名应该叫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是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所谓的桥,是人们过河的时候,本来要趟水过去,搭了桥以后,就可以从桥上过去了。血流也是这样,经过“河流”狭窄的部位,很难从这段过去,就在这里搭一座血管桥,让血流走另外的一条路过去到远端,这样就绕过了“河流”狭窄的部分。这就是搭桥,一种通俗易懂的说法,通过“桥梁”把血液运输到缺血远端。
比如,要搭一支直径1.5毫米的血管桥,我们要在原来狭窄血管的远端,纵向切开一条七八毫米的口子,使血管敞开,然后把桥血管的一端吻合在这个切口上,另外一端则吻合在主动脉上。这样,主动脉的血流就可以通过吻合口→血管桥→吻合口进入原来的血管,到达心肌。
二
有些情况不适合放支架
不少冠心病患者和家属会有这样的困惑,内科医生建议放支架,外科医生建议搭桥,究竟哪种方法更好更合适呢?袁主任表示:“内科和外科治疗是有别的,但也有交叉,不是绝对的。”
袁主任也坦言,大部分患者包括一些医务人员在内,还不能完全地对每个病种都了解得非常明确,所以还是要找专科医生来制定治疗方案。但是,专科医生又往往有一定的倾向性,倾向于选择本专业的治疗,因为他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更熟悉更有把握。除非治疗指征非常明确的病人,不存在这种选择上的困惑。
四种情况别再盲目放支架
接受搭桥手术的大部分病人是经过内科筛选的,转到外科治疗的指征是目前国内外的统一标准,就是指南的要求。袁主任表示,外科治疗都是有手术指征的,符合指征者才会进行手术治疗。
①主干病变。
冠状动脉主干狭窄超过50%以上,需要治疗的话,严格地讲,应该采用外科治疗,因为内科主干治疗的风险非常大。虽然,现在内科治疗也突破了一些禁区,但是根据指南的要求,主干的病变还是应该外科治疗。什么叫主干呢?从主动脉出来有两个开口,行走有一段距离,一般在0.5~2厘米之间,然后长出很多分支,相当于树根上的树干逐渐长出很多树枝一样。长出分支之前的那一段就叫主干。
②分叉处病变。
冠状动脉的分叉处放支架比较困难,效果不好,应该外科治疗。
③多支病变。
三支及三支以上的血管都发生了病变,一下子放那么多支架对心脏不好,应该外科治疗。因为每个支架都有几厘米长,心脏中的支架放多了,血管都变成了“钢铁长城”,将来再堵塞,手术搭桥都没有地方搭了。
④合并其他外科疾病者。
比如合并瓣膜病变等,不适合内科治疗,应该外科手术治疗,搭桥手术和瓣膜手术可以同时进行,一次性完成。
无论是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对指征的掌握可能有松有紧。我们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指征来选择治疗方法。
内外科治疗也有“交叉”
有些病变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都可以,从现在大规模大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来看,远期效果差不多。对于这些处于“内外边界”的病人,袁主任一般都会向病人解释清楚病情,分析支架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各自的利弊风险等问题,让病人充分了解之后自己判断和选择。有些前降支的单支病变,介入治疗的好处是操作简单。如果病人之前已经接受过支架手术了,再次发生狭窄,想要彻底治疗的可以选择搭桥手术。
“对于冠状动脉的病变,在内外科的治疗方面也是有交叉的,有时候内科和外科治疗都可以。”袁主任介绍说,“比如前降支的病变,内科放支架能迅速解决问题,但是支架有一个问题,时间长了容易再狭窄。因为介入治疗是通过机械的作用把狭窄部位扩张开来,然后用支架支起来,使血流通畅,而实际病变还是存在的,并且还可能加速病变的进展。因为人自身有一个自体保护的过程,支架植入后会引起一些炎症变化,比如增生、血栓形成等。所以,支架植入后需要用一些药物来控制这种反应,比如术后要长期服用波立维、阿司匹林、降脂药等,预防再狭窄。”
总的来说,内科治疗的优势是简单快速有效,不足之处是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预防复发。而外科手术在有些病变的治疗上,比如三支干的分叉处的病变,搭桥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优于内科支架治疗。
袁主任介绍说,支架植入严格地说,其实是一种介入治疗的方法,只不过现在国内心脏支架的植入多在心内科开展。近些年来,介入治疗在外科的运用也逐渐多起来了,目前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主要在内科做,而一些大血管的介入治疗已经在外科开展起来了。技术上内外科医生都是可以掌握的,临床应用则略有分工。
三、正确看待搭桥手术的风险
在心口上动刀,很多人难免会担心风险问题,毕竟心脏不同于其他脏器,稍有差池就会有生命危险。袁主任表示,任何手术,无论大小,都是有风险的,而心脏手术,不管是搭桥还是其他心脏手术,风险性就更高一些。原因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疾病本身造成的风险性高。心脏病本身就风险极大,心梗、猝死都是非常凶险的。因为心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泵”器官,血液的运行依靠的就是“泵”的力量。如果这个泵出了问题,那么全身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给都可能会出问题,身体的各项机能也都会出问题。更严重者,如果这个“泵”停止了工作,生命也就此结束了。所以,心脏本身的疾病造成的风险就比较高,治疗的风险也就高了。
第二个风险在外科技术上。冠状动脉的直径在2~7毫米之间,“外科搭桥手术的要求是非常精细的,手术过程中都是要戴放大镜的,把1毫米的血管放大到3毫米、4毫米,操作起来十分精细。”袁主任介绍说,“我常说,外科医生做手术,一针一线都是可以救命或致命的,生死就在这一针一线上。所以,心脏外科医生不是谁都能够做搭桥手术的,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磨练,循序渐进地提高技术,积累经验,之后才有资格做搭桥手术,手术才能做得好、做得稳。”搭桥手术的要求是强调再血管化要彻底,能解决的心肌缺血问题尽量全部解决,让心肌缺血的问题得到充分改善。”
“外科临床的经验,是很重要的。手术前造影片子看着都很好,实际在手术中,不是血管发生变化,而是心脏表面的其他组织导致血管显露不清楚。”袁主任解释说,“冠状动脉原本是应该按心脏表面走行的,但是中国的老年人心脏上的脂肪很多,血管就埋在脂肪里面了,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找根血管都很困难。还有些病人的血管走行在心肌中,就更加麻烦了。”心脏手术都是争分夺秒的,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医生慢慢寻找血管。
“搭桥毕竟是一种精细的手术,过去对血管吻合的要求是1.5毫米的间距,现在可能需要达到1毫米,稍有差池血管就可能被封闭,血流就不能通过或流通不畅。所以,医生的技术水平一定要好。”袁主任强调说,“外科医生的手术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我现在50多岁了,还在不断地积累手术经验,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在手术台上运筹帷幄,遇到各种问题才能很好地应对处理。我经常在科室里跟同事们强调一句话,‘病人只给你这一次机会,不能重复,不能反复。’你必须保证一切顺利,病人才能恢复得最好。一旦中间有一个不顺利,比如在搭多支桥的时候,其中有一支没有搭好,术后病人就可能出问题,甚至醒不过来。”对于心脏外科医生来说,血管吻合技术是非常重要的,靶血管的判断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外科医生的心态也很重要。心态好,手术时镇定,手势就更加稳当。
第三个风险在于病人的体质不同。有些病人合并很多其他疾病,因为冠心病多见于年龄大的人群,70岁、80岁,甚至90岁,以前70岁的病人算年纪大的,但现在70岁已经不算年纪大的了,80岁以上的都很常见。这些病人往往不是单纯的一种冠心病,还有许多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神志障碍、肿瘤等等,多种病变集中在一个病人身上,就会增加手术的复杂性,麻醉的风险也高,术后的恢复难度也会增加。这些因素事前都需要充分考虑、精心设计,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考虑到各种危险发生后的应对措施。比如肾功能不全、肾衰的病人,就要提高做好肾功能的处理。
而且,即使手术成功了,还要警惕术后并发症。手术之后要做血流监测,早期观察血管桥是否通畅,监测血流。搭好一根桥,都要用仪器测一下血流速度,血流速度如果不够,说明血管吻合口不通或者狭窄,必须立即拆了重新缝。血流速度正常,说明血管桥通畅。
手术切口大、凝血机制的问题、引流的问题、心功能的恢复问题、年老体弱者其他肝肾等器官的问题等,都需要平衡掌握。所以,围手术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关口。
袁主任认为,心脏搭桥手术的风险,不是一个狭义的风险,而是一个广义的风险。狭义的风险只是外科手术的技术问题,做好手术是最基本的、是必须的,手术做不好,出现其他问题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四、血管选择也要慎重
手术搭桥需要另外的血管,那么血管从哪里来呢?
目前,冠状动脉搭桥所用的血管都是自体血管,因为冠状动脉都是小血管。人造血管目前都是用在大血管上,比如换主动脉弓、全主动脉的时候用的人造血管直径都是2~3厘米的。实验发现,小于5毫米的人工血管用在冠状动脉上,都会堵塞。所以,全球搭桥手术用的基本上都是自体血管。
自体血管四大来源
据袁主任介绍,心脏搭桥手术所用的自体血管,主要是胸廓内动脉和大隐静脉,还有少数情况会使用桡动脉和胃网膜动脉。
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搭桥最常用的是我们腿上的大隐静脉,这是一条位于皮肤下的回流血管,取掉这根血管不会影响静脉回流,而且这条血管位于体表,取血管相对比较容易,创伤也不大。
胸廓内动脉:人体内还有一条很好的血管,打开胸腔,在胸骨两旁有两根和冠状动脉类似的血管,叫胸廓内动脉,这条血管的直径、血流、质量和组织结构非常接近于冠状动脉,用于搭桥远期效果非常好。手术时如果能够采用这根血管,就尽量采用这根血管。所以,冠状动脉最主要的前降支堵塞时,一般都采用这根动脉。而且,取血管的手术和搭桥的手术都是同一个切口进入,避免了二次创伤。必要时取两侧的两根胸廓内动脉,可以搭2~3根桥,这种全动脉化的搭桥手术比动脉+静脉的搭桥术效果更好,这一点是国际上公认的。
桡动脉:除了胸廓内动脉,偶尔也取手臂上的桡动脉。但是,桡动脉的组织结构不如胸廓内动脉,还容易产生一些其他的并发症,比如早期血管痉挛,血流不畅等。
胃网膜动脉:另外还有一根适合搭桥的血管在胃上,叫胃网膜动脉,它的粗细、直径、血流都是足够的,但是手术负担较大,需要另外通过腹腔取血管,增加了创伤,而且搭桥后的效果也不如胸廓内动脉。
动脉优于静脉
袁主任表示,搭桥效果最好的还是胸廓内动脉。但是,有些情况下不允许取这根血管。比如,病人年龄很大,同时合并糖尿病,不能两根胸廓内动脉都取掉。因为这根血管本身是有用处的,供应局部肋间肌和皮肤的血运,去掉以后手术切口不容易愈合,容易感染。所以,取一侧是安全的,取两侧还需要评估,年轻的病人取两侧没问题,年纪大的或者合并其他疾病的病人就需要评估一下,是否适合取两侧。如果桥搭好了,切口没长上,合并其他并发症,也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胸廓内动脉毕竟只有那么一两根,而且也不是很长。而大隐静脉则很长,从小腿踝部一直到大腿,也有两根,只不过远期再堵塞的发生率就会高一些。所以,搭桥用的材料,动脉是最好的。但具体怎么选择,还是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桥”也是有寿命的
“血管桥”搭好以后,并不是一劳永逸了。因为“血管桥”也是有它的寿命的,可能会再次狭窄,再次堵塞。
袁主任介绍说,取胸廓内动脉搭桥的远期效果最好,1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堵塞。静脉桥则因人而异,一方面每个人的静脉条件不同,如果静脉质地、弹性好,粗细合适,没有糖尿病,术后维持得好,远期效果也是不错的,通畅率70%~80%可以达到10年以上。但是,有些病人血管取下来就很细,血管壁很薄,搭桥效果就不是很好,可能在一两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发生闭塞。用静脉搭的桥,还需要经历静脉动脉化的一个过程,静脉要承受动脉血流,内膜自身可能会发生增生,就容易堵塞。
“血管桥”的寿命是因人而异的,也有病人做了15年的静脉桥来复查,还是通畅的,血流都很好。总的来说,静脉桥发生再狭窄、再堵塞的几率比较高一些。
当然,搭桥术后再堵塞,可以再次搭桥。国外,二次、三次搭桥的病人还是很多的,国内则相对比较少一些。问题就在于,二次搭桥太困难了。手术后组织粘连,血管显露复杂,再次打开胸腔寻找血管就更难了。
五、术后仍需积极预防再狭窄
搭桥手术虽然解决了狭窄堵塞的问题,但是冠心病的病因没有去掉。袁主任指出,不管是搭桥还是支架,都是对症治疗,针对狭窄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对因治疗。实际上,导致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因素没有去掉,仍然存在。所以做完手术后,将来的治疗应该是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样的治疗方法。
比如清淡饮食,不要吃脂肪很高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心情要愉悦,控制血黏度,适当运动,该用的药物还是要用的。搭桥术后也是需要长期服药的,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药物还是需要吃的。并不是说,手术做好了就不用吃药了。由于病因还是存在的,该保养的还得保养,血脂高的一定要长期吃降脂药。这些因素积极干预和治疗,对搭桥的效果和自身血管都有保护作用。
搭桥手术后,如果血流改善彻底,一般的运动都是可以的。但是,袁主任也提醒说,搭桥手术的患者年龄都偏大,我们不主张做剧烈的运动。不能疲劳,比如有些老年人打麻将一打一个晚上,这对身心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适当的运动,比如散步、快走等,都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Q
有人说,搭桥术后会出现视力下降、记忆力下降。这是真的吗?
那不是手术引起的。可能有些患者是手术中使用麻醉药物,自身对药物的代谢不是很好。袁主任认为,记忆力下降等问题还是老年人自身的疾病引起的,或者一些老年化的改变,并不是手术造成的。
六、多学科协作是近年发展方向
搭桥手术发展最快的是在年以后,各地都已经非常普遍了。说到今后的发展方向,袁主任表示:“冠心病目前最普遍的手术治疗方法就是介入和搭桥,从外科角度来说,今后的发展应该更强调微创。不停跳搭桥也是一种相对的微创,再有就是,能小切口的尽量小切口,能做腔镜的尽量做腔镜。将来,二次搭桥是一种挑战,在这方面也会有所进展。”
现在,冠心病治疗更多的研究是在心肌血运重建、细胞疗法、干细胞治疗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发展中,不完全归于外科,内科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比如,在坏死的心肌处再种一些心肌、让坏死的心肌重活,或者血管重新再生,血运重新在内部建立起来,这些方法可能都可以治疗心肌缺血。但是,这些研究过程需要的时间都相对比较长,临床上有些在用,但普及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我认为,今后几十年的主流,还是搭桥和介入,还有杂交手术也是一个方向。”袁主任说,“所谓杂交手术,就是一部分病变做支架,一部分病变做搭桥。比如有些急性心梗的病人,介入治疗比搭桥迅速,可以直接将支架推进血管把堵塞的血管打通,但实际上可能不只是这一根血管的病变,还有其他的分叉和主干的病变,也需要处理,而且可能外科处理更加妥当。这个时候,就需要内外科治疗同时进行,做杂交手术。”
医院已经具备这种综合性的手术室,也叫数字化手术室,有外科、介入等多个科室的设备,可以同时在一个手术台上完成多学科的治疗。这样可以把病人的风险降到最低,治疗效果达到最大化,这样对患者也是非常有利的。
不仅仅是内外科的结合,还有一些颈动脉等其他部位动脉的狭窄,也可以结合起来治疗。因为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病变,不仅仅体现在冠状动脉,老年人的动脉硬化往往是多部位、多层次的,脑血管、肾血管等都会出现硬化、狭窄、堵塞。如果拥有多学科数字化的手术室,就可以同时解决。
袁主任介绍说:“我们科室在这方面已经在做尝试了,比如妇产科、普外科等,我们一起在一个台上做手术,几个科室一起合作,同时解决各自的问题,看似挺复杂的一个病人,分工到各个科室都变得很简单,这就是多学科协作的优势,也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不单单在于冠心病的治疗,对所有其他科室、其他疾病的治疗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
专家简介
袁忠祥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医院心外科主任,兼中华胸心外科协会上海分会委员、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委会心胸外科组成员等。擅长各类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各类瓣膜成形及置换术、瓣膜置换同时房颤消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大血管疾病手术及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等。对危重疑难心脏病人的手术治疗及抢救具有丰富的经验,参加各类手术余例,主刀手术余例。主持及参加各级相关科研课题5项,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科技奖等。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余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特需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