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现在哪里就诊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60/“我是王十七,前段时间我差点成了网红,报道说我是‘没有心跳的人’,指的是我戴着人工心脏。”
站在脱口秀舞台上,王十七用轻松的语言,分享自己作为我国首批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者之一的经历。许多网友被他的幽默打动,“他没有心跳却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植入人工心脏后他成了中国科技的迷弟”等话题也冲上了热搜。
人工心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植入后,王十七“没有心跳”,还能够正常生活,甚至骑行15公里?日前,记者医院心脏外科专家,探秘“钢铁心”背后的技术。
●南方日报记者朱晓枫通讯员靳婷
“悬浮心”
人工心脏是个小小的“泵”。利用磁悬浮技术,“泵”里的叶轮在磁悬浮的状态下旋转。
胸闷气促、浑身无力,和王十七一样,来自广东汕头的伍丽(化名),也因扩张性心肌病走向了心衰终末期。
因为体内存在抗体,会导致心脏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伍丽无法进行心脏移植。此时,恰逢一项关于人工心脏的临床医院开展,伍丽成为了华南地区首例国产超轻人工心脏临床试验入组患者,迎来了新的希望。
伍丽和王十七使用的,都是最新的第三代国产磁悬浮人工心脏。和大家想象中的“全钢铁心”不同,这个人工心脏是个小小的“泵”。利用磁悬浮技术,“泵”里的叶轮在磁悬浮的状态下旋转,不会与外壳接触,减少了形成血栓的风险。
他们生命的循环,就通过这个“泵”流转。
在一颗正常的心脏里,心肌细胞舒张、收缩,让心脏产生搏动。左心室产生的血液,就会随着心脏的搏动进入升主动脉,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如果左心室无法有力跳动,血液就会在心脏积压,给心脏带来巨大的负担,血液也无法很好地供应全身。
人工心脏这个“泵”,代替的就是心脏搏动的功能。手术中,医生会在患者左心下方开一个小口,与人工心脏进行对接,再把人工心脏和人造血管相连,最后把人工血管与升主动脉缝合。人工心脏开始运行后,就可以把血液从左心室抽出来,然后打到升主动脉,维持血液循环。
“按专业的叫法,这个人工心脏叫作‘左心室辅助装置’。”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劲松介绍,人工心脏系统由血泵、驱动装置、监控系统、能源四个部分构成,其中血泵是整个系统的最关键部件,部分代替心脏的功能。
*劲松介绍,安装人工心脏后,患者的病程一般有三种不同走向:一是患者的疾病发现早、发病急,人工心脏主要起替代支撑功能,等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后可以撤除;二是作为过渡支持,让患者有更多的时间等合适的供体;三是长期替代心脏功能,患者可以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
“如今,使用人工心脏长期替代心脏功能的患者越来越多。”*劲松说,与心脏移植相比,使用人工心脏的患者不会有排异反应,因此不用服用抗排异药物,只需要服用抗凝血药物并且定期复查即可。
植入人工心脏后,王十七恢复了日常生活。他可以徒步5公里,还能骑行15公里。过安检时,需要出示人工心脏的证明。他腰间的小包里装着电池,可以支持机器8小时运行。
“我的一天被分为3个8小时。”王十七在脱口秀中,大方地展示了别在腰间的电池。“有人鼓励我说,加油活下去。我说加什么油啊,我平时充电的,是绿色新能源。”
“玲珑心”
伍丽担心电池太大会影响生活。得知最新的人工心脏,电池已经小如手机,控制器也可以放进小挎包时,她才点头同意。
如今,患者们使用的“小巧玲珑心”,是人工心脏迭代升级后的成果。此前的人工心脏,无论是大小还是采用的技术,都和现在的有很大不同。
*劲松介绍,第一代人工心脏模拟心脏的收缩、舒张动作,是以搏动性血流为特点的循环辅助装置,称为“搏动式人工心脏”。但这个装置在泵血过程中对血液的损伤较大,容易导致血栓、中风等并发症,主要在心脏移植前的过渡阶段使用。
第二代人工心脏则改变了设计理念,不再模仿心脏的动作,而是模拟心脏的泵血功能,由此产生了“轴流泵人工心脏”。这个人工心脏有一个可旋转的叶轮,转动后可以将血液从泵的入口输送到出口。但在轴流泵的叶轮转动时,血液中的细胞容易受到机械损伤,长期使用后,血栓和中风的风险也会增高。
要减少血栓,关键在于避免血液和机械轴承进行接触。第三代人工心脏采用了离心泵叶轮,可采用磁液悬浮、磁悬浮、纯水悬浮等技术让叶轮运转。其中,磁悬浮技术通过磁场作用,使得叶轮处于悬浮状态,可在与泵壳完全脱离接触的情况下高速旋转,减少了形成血栓的风险。
“目前,第二代人工心脏已经基本停产了,第三代离心泵的应用成为主流。”*劲松说,植入体内的人工心脏价格近百万,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对于处于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的患者,除了长期使用的体内人工心脏,如今还有“体外人工心脏——磁悬浮体外左室辅助装置”这个中短期的新选择。
*劲松说,这个人工心脏放置于体外,使用的材料可以降低成本,让价格更易于接受。如果患者的心脏机能可以慢慢恢复,则有望撤去体外人工心脏;如果病情仍不稳定,使用体外机器也延长了患者等待心脏移植供体的时间。
“中国心”
这些“中国心”使用国产专利技术,给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17是我的幸运数字。我的生日是17日,从确诊到植入国产人工心脏,这十七年,我就在等待这个过程。”王十七原名王洋洋,植入人工心脏后,他用“十七”这个名字作为自己“新生”的纪念。
据数据统计,我国约有万心衰患者,其中每年有5%的患者会进展为重症心衰。受供体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量约为到台,无法完全满足心衰患者的治疗需求。
人工心脏的应用,可以助力解决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研究显示,使用最新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患者3年生存率为80%,接近心脏移植效果。
虽然国产人工心脏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人工心脏技术发展较快,目前有两款第三代离心泵人工心脏已上市使用,还有两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此外,还有使用微型轴流泵技术的人工心脏也在研发中。
在未来,人工心脏将如何发展?*劲松说,目前的体内人工心脏,都需要电线从体内穿出与电池相连。患者洗澡时需盖上防水布,也无法参与游泳等运动。如果对电线所在部位不注意清洁,也有感染的风险。
国内外的一些公司,目前正在研发为人工心脏无线充电的技术,患者有望在晚上睡觉时进行无线充电,白天可以不必携带外部设备进行活动,也不用担心电线部位感染。
目前主流使用的人工心脏都是以“泵”的形式,为单个心室提供辅助。但临床上还有两个心室都衰竭的人,对于这些终末期双心室心力衰竭患者,像“钢铁侠”一样的全人工心脏或许能带来希望。全人工心脏要用新的心室和瓣膜,来替换患者的自然心脏。
年,国外一位患者被植入了一颗全人工心脏。这个用铝和聚氨酯制成的装置,代替了患者心脏的两个心室,他存活了天。
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尝试。随后,关于全人工心脏的研发不断升级。年,美国首次批准全人工心脏可用于不可逆的双心室衰竭患者,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辅助治疗手段使用。
年12月,法国一家公司使用生物材料研发的全人工心脏被首次植入人体。为了更好地适应人体,这个全人工心脏由一种特殊的生物相容性塑料制成,还设置了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系统。当患者处于运动状态时,身体会将更多血液流到全人工心脏。传感器识别后,全人工心脏会模仿正常心脏的调节模式,让血液加速回流到身体。当患者停止运动时,全人工心脏也会相应放缓血液流速。目前,这款全人工心脏仍处于临床试验中。
在未来,人工心脏或能让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受益。届时,这些“没有心跳”的患者不但可以骑行,还可能进行游泳、跳舞等活动,让生命迸发出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