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都平原为什么能取代关中平原成为ldq [复制链接]

1#

作者:汤圆甜酒

说起天府之国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成都,更是有“少不入川”的说法,其百度词条释义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可见这“天府之国”的美名已经是刻进四川了。

1、最早的天府之国是关中平原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是关中平原。现在说“关中”,第一感觉就是陕西的*土地,《平凡的世界》里“连绵的*土高原”、“枯黑的草木”、“铺天盖地的大风”,以及各种影视剧作品中枯*的背景色。这些与成都平原延伸到天际的绿色田野之景象确实相形失色。

那关中平原又为何被称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呢?

▲图:关中平原

2、关中平原的历史兴衰

关中平原的繁荣可以追溯到远古蓝田人时期。在陕西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附近,伴随出土了许多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石核等打制石器。

公王岭还出土了40余种动物化石,其中有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这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麓,在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很适合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当时的陕西还没有*土高坡,每一处山岭每一条沟壑都郁郁葱葱。

真正“关中平原”的由来始于战国时期,因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而得此地名。

▲图:关中平原地形

“天府之国”的由来便是《战国策·秦策一》中游士苏秦向秦惠王进言,称赞秦国说:“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秦统一天下前后关中的农业已是相当发达,土地大量开垦,牛耕普遍采用,已经出现了铁犁,还修建了郑国渠,灌田4万顷。从现今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大批秦代铁制生产工具亦可看出当时的农业之发达。

▲图:秦代铁制工具

此时的关中平原可谓是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秦几次迁都但都未出关中平原,嬴*完全一统天下之后更是将全国富豪12万户聚集到咸阳,从而使咸阳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富甲天下。咸阳城可以说是当时的暴发户了。

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由此关中便有了天府之国的称号。

关中平原的鼎盛时期也在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就是盛唐。唐代关中境内设有三个府:京兆府(治所在长安)、凤翔府(治所在今风翔县)、和兴元府(治所在今汉中市)。

这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京兆府了,各种影视剧中的京兆尹大人所当值之地。盛唐的名号可谓是人尽皆知,当时的长安可以说是国际大都市,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多个国家地区的外交,人口巅峰时期多达万,这也就带动了整个关中平原的发展。

现今通过西安城的各处历史遗迹,也可对当时的盛唐风貌窥见一二。这时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早已经开始灌溉成都平原,想必成都平原也已是沃野千里,但是这一时期的关中平原在经济繁荣上定是远超成都平原的。

▲图:西安大唐芙蓉园一景,仿照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新建造

令人遗憾的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长安的繁华盛世就不复往昔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关中平原繁荣不再的转折点。

关于安史之乱有文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可见当时关中平原及整个*河中下游地区的荒凉萧条。

加之唐末以后,北方气候由湿润气候变为半湿润气候,秦岭森林、*土高原及北方水资源恶化,就此已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繁荣,关中人口经济就此衰落。且在此时*河的水患问题就已经困扰着整个流域。

现在的关中平原已没了那时的繁华,经济实力是难敌成都平原,*河流域的干旱问题也早已成为国家民生问题。*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干旱,不仅是由于*河流域处于半干旱地区等气候原因,更是因为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高度甚至过度利用,导致*河流域的资源性缺水。

▲图:*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近年来,*河流域关中地区重旱发生频率为14.6%,基本上三年一次较大旱灾,个别年份甚至出现极旱。

▲图: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示意图

古时的“八百里秦川”正在干旱中挣扎,难称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但渭水流域对中华文化的孕育,长安城在历朝历代的经济文化地位,可以说关中孕育了华夏文明。

关中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在众多朝代都处于*治经济及*事中心,其于中华文明的重量是难以估量的,称其为天府之国也不失为过。

3、成都平原后来居上

现如今也有一些关于谁才是真正的天府之国的讨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不可否认是都江堰的功劳。都江堰的修建时间是早于郑国渠的,但古时蜀地交通闭塞阻碍其发展,成都平原最早关于“天府之国”的文献记载也是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言“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关中平原比成都平原早了数代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但难以忽视的是,现在说起天府之国很少有人能想到关中平原。

▲图:成都平原航拍图

四川这位后起之秀牢牢地将“天府之国”刻进了成都平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成都平原还只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水旱灾十分严重。加之其地处四川盆地,交通闭塞对外难通人烟,更有李白在《蜀道难》中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那这位后起之秀又是如何后来居上的呢?

四川的逆袭之路从都江堰工程开始。

战国时期,天下纷争,战乱不止,人民都渴望和平统一。秦国的明君贤相们都认识到巴蜀地区是统一的重要战略地位。《战国策·秦策》中《司马错论伐蜀》记载司马错言“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确如司马错所说伐蜀是两全其美的易事。

但此时蜀地也并非富庶之地,想要稳固发展富国强民岷江水患必须治。

▲图:都江堰

其实早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就已在岷江出山处开凿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图:岷江从高山峻岭中突然“垂直性”流入成都平原,落差极大,容易造成大量泥沙淤积,雨季涝灾严重,旱涝季节分明。

秦统一蜀国后,蜀国郡守李冰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了都江堰这一留存至今的伟大水利工程。由此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才得以旱涝保收,《史记》在评论都江堰时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府也。可以说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

▲图:现在的都江堰风景

单以农业文明的繁荣,与关中平原作比像是鲁班门前刷大斧,自不量力。

那四川又是如何在其他方面逆袭的呢?

四川盆地的地理环境,致使入蜀山岭众多,且山高路陡,使成都平原交通闭塞。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曾入蜀避难,这大自然造就的天堑虽是抵御了外来祸患,却也阻碍了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

▲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但也算是因祸得福,天堑虽阻碍经济流通,却也使四川发展相对稳定,地区经济稳步上升,便有记载“时号扬、益,俱为重蕃,左右皇都”。唐玄宗入蜀避难,成都成为唐朝行都,四川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难所。

现在的著名景点杜甫草堂便是当时杜甫的避难所。这次入蜀潮大大刺激了四川的经济发展,也让唐王朝意识到四川的重要性,此后便有“非上将贤相殊勋”不能出任剑南节度使(指在现四川省中部所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是关中平原衰败的转折点,也是成都平原兴盛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巴蜀地区逐渐加强与南方的经济互通。

▲图:安史之乱,唐玄宗入川,成都地位提升

此时关中地区基建、水利荒废。而在成都平原不仅扩建了都江堰工程,还陆续修建了通济堰、鸿化堰、云门堰等水利工程,成都平原已然是当时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大量的人口迁入,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经济快速增长。到宋朝时期,四川地区诞生了“交子”,即历史上最早的纸币。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

北宋初年,因商人不便携带巨款却又有此需要,故而诞生了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交子类似于现在的支票。由此可见当时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之飞速,经济实力之雄厚。而此时的关中平原仍处于恢复期。

▲图:四川地区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谈古论今,放眼到现在,成都的GDP总值及增速也是远超关中平原的。年全国GDP排行榜中成都位列第8,而关中城市群老大西安只在20多名。

成都在城市宣传文化印象上更是做足了“天府之国”的名头,不仅修建了天府广场、天府机场,而且其城市旅游宣传语就是“天府成都,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天府之国由四川具化到了成都这座城市。

▲图:17年上半年全国GDP排行榜,成都第8位,西安第23位

现在天府之国的寓意也不仅仅是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它更是指拥有一种生活状态的地区。成都人骨子里的慢生活态度,成都喝茶聊天的安逸氛围,成都这座城市闲适的生活态度。

成都人自己说聊天喝茶晒太阳是神仙也不换,正是应了那句“少不入川”的说法。

带不走的成都让人流连忘返,天府成都已是名副其实。

▲图:成都城市宣传海报

作者:汤圆甜酒编辑homas(唐)

—(End结)—

长期征稿,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欢迎打赏

点击“阅读原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