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姿势
标准姿势象立正身体直立两眼平
掌心足尖都向前上肢下垂下肢并
解剖学姿势又称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足尖向前。
人体歌诀及注释
1.运动系统组成、功能
运动系统骨连骨,支持运动加保护;
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枢纽连邻骨。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借骨连结构成整体的支架即骨骼,肌附着于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为枢纽,骨骼肌为动力。共同完成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及运动的功能。
2.各部骨数目
各骨数目分开记记住位置就容易
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
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成人骨共块,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按在体内所处部位不同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分脑颅骨和面颅骨,共23块,躯干骨共51块,四肢骨共块,另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
3.骨的构造
骨质表现密和松骨内位置有不同
骨髓分为*和红骨髓腔隙它填充
红髓造血保生命髂胸椎内留终生
骨膜在外包整骨生长修复立大功
骨主要由骨质、骨髓、骨膜构成。
(1)骨质:即骨组织,又分骨密质和骨松质。①骨密质,主要分布于长骨干和其它骨的表面。②骨松质,由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
(2)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腔隙内。又分*骨髓和红骨髓,红骨髓能造血。成人髂骨、胸骨、椎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
(3)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骨的最外边,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在骨的生长、发生、修复和改建中起重要作用。
4.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内软骨藏
韧带加强稳固性基本构造都一样
关节的结构各不相同,但基本构造都一样。
(1)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2)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和关节内软骨等。
5.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抓住要点能分辨
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最明显
胸椎连肋关节面棘突叠瓦下斜尖
腰椎承重体最大棘突后伸宽又扁
各部椎骨的特点:
(1)颈椎特点:①椎体较小。②横突有孔称横突孔。③棘突末端分叉。④特化颈椎有: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呈环形,又称寰椎。第二颈椎,有齿突,又称枢椎。第七颈椎,棘突特长,又称隆椎。其棘突是计数椎骨的重要体表标志。
(2)胸椎特点:①胸椎体上和横突上有与肋相连结的关节面。②棘突向后下斜伸呈叠瓦状。
(3)腰椎特点:①椎体大。②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
6.椎间盘
椎体之间纤维环胶状髓核在中间
后外薄弱易脱出压迫神经致痛瘫
(1)位置:位于相邻椎体之间。
(2)构成: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纤维环为环形的纤维软骨,连于上下椎体之间,髓核为胶冻状,位于中央。
(3)临床意义:纤维环后外侧较薄弱,用力过猛时可致髓核脱出而压迫脊神经。
7.脊柱韧带及意义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韧,进入椎管
脊柱的韧带,主要有五条,即三长两短。
(1)三条长韧带:①前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前。②后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后。③棘上韧带,连接于棘突之后。
(2)两条短韧带:①棘间韧带,连接于棘突之间。②*韧带,连接于椎弓之间。
(3)临床意义:腰椎穿刺时由外向内依次经过的韧带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韧带。
8.脊柱的整体观
上细下粗尾部尖承受压力密相关
后观棘突一条线颈短胸斜腰平扁
侧观生理四个弯线条大方又美观
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
(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渐缩小,与承受体重压力密切相关。
(2)后面观: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同,颈部棘突较短,胸部棘突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腰部棘突近水平后伸。
(3)侧面观:可见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起减缓震荡作用。其中,颈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后。
9.胸骨形态意义
胸骨形似一匕首上柄中体下剑突
柄体交界胸骨角平对二肋向前凸
(1)形态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胸骨柄上方凹陷为颈静脉切迹,柄、体交界处形成略微向前隆凸的胸骨角。
(2)临床意义: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软骨,是记数肋的标志。
10.肋的连结
一肋连于胸骨柄二肋对角标志明
三至七肋与体连八至十肋成肋弓
十一十二称浮肋前端游离肌肉中
(1)肋的后端连结:肋的后端连于胸椎。
(2)肋的前端连结:肋的前端连结不尽相同。①第一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柄。②第二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角。③第3~7肋借肋软骨与胸骨体相连。④第8~10肋借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⑤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肌之中,称浮肋。
11.颅骨名称
脑颅八块颅前起额筛蝶枕各有一
顶骨颞骨各两块构成颅盖和颅底
面颅总共有十五构成颜面骨根基
形单影只下颌舌独来独往一张犁
其余都要成双对泪颧腭甲上颌鼻
颅骨共23块(不包括3对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
(1)脑颅:包括顶骨2、颞骨2、额骨1、枕骨1、蝶骨1、筛骨1。
(2)面颅:包括泪骨2、颧骨2、腭骨2、下鼻甲骨2、上颌骨2、鼻骨2、犁骨1、舌骨1、下颌骨1。另有三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部的中耳鼓室内。
12.颅顶观
颅顶借缝连结紧三缝名为冠矢人
婴颅骨化未完成缝间膜闭叫颅囟
成人颅顶借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紧密连结,新生儿颅缝交界处由结缔组织膜封闭称颅囟。
13.翼点位置、意义
翼点位于太阳穴额顶颞蝶会颞窝
内有脑膜中动脉骨折皆因骨质薄
翼点,位于颞窝,是额、顶、颞、蝶四骨相交汇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外力打击易引起骨折而发生颅内出血。
14.颞下颌关节构成及特点
下颌头,下颌窝构成关节功能多
关节腔有关节盘关节囊壁前薄弱
咀嚼语言做表情张口过大向前脱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髁突(下颌头)与颞骨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特点为:①关节腔内含有关节盘。②关节囊松弛,易向前脱位。
15.肩胛骨形态特点
肩胛三角形上冈登高峰
外侧关节盂上下二七平
肩胛骨,呈三角形,分两面、三缘、三角。后面有肩胛冈,末端延为肩峰,是肩部最高点。外侧角形成关节盂,参与肩关节构成。上角、下角分别平对第二、第七肋,是计数肋骨的标志。
16.肱骨主要结构
上大下小两个头小头推着滑车走
解剖外科两个颈骨折快往外科走
尺桡两个神经沟同名神经沟内走
(1)二头:上端为膨大的半圆形肱骨头,参与肩关节的构成。下端有肱骨小头和滑车,参与肘关节的构成。
(2)二颈:肱骨头外下缩细称解剖颈,肱骨上端与干交汇处为外科颈,因此处最易发生骨折需去外科治疗而得名。
(3)二沟:肱骨干后方有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肱骨下端内上方后面有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
17.腕骨名称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腕骨,8块,排成远近两列。近侧列由外向内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由外向内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18.肩关节构成特点
肩关节,很灵活关节囊松下薄弱
肱骨头大盂浅小运动不当向下脱
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特点:①肱骨头大、关节盂较浅小。②关节囊松弛、易向前下脱位。③运动灵活、稳固性较差。
19.髋骨主要结构
髂耻坐骨三合一一面一孔一个嵴
二窝二线二切迹三节三支三个棘
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三骨在髋臼处汇合而成。髋骨的结构可归纳为三个一、三个二、三个三。三个一:一面—耳状面;一孔—闭孔;一个嵴—髂嵴;三个二:二窝—髂窝、髋臼;二线—弓状线、耻骨梳;二切迹—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三个三:三节—髂结节、耻骨结节、坐骨结节;三支—坐骨支、耻骨上支、耻骨下支;三个棘—髂前上嵴、髂后上嵴、坐骨棘。
20.跗骨名称
距下有跟前接舟舟前三楔跟前骰
跗骨,共七块。最上方的是距骨,距骨下为跟骨,距骨前有足舟骨。跟骨前接骰(音tou)骨,足舟骨前接内、中、外侧三块楔(音xie)骨。
21.骨盆构成、分界及男女骨盆比较
骶骨尾骨两髋骨构成骨盆起保护
界线以下小骨盆男窄女宽很清楚
男腔漏斗女腔桶男小女大看角度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借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及韧带而构成。
(1)骨盆界线:由后向前依次为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联合上沿。
(2)大小骨盆的划分: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大、小骨盆。界线以下为小骨盆。
(3)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别见下表
男性
女性
骨盆上口
心形
圆形
骨盆下口
较狭窄
较宽大
骨盆腔
漏斗形
圆桶形
耻骨下角
70o~75o
80o~o
22.膝关节特点
膝关节,最复杂承受压力也最大
关节囊松韧带补髌下韧带最发达
内C外O半月板前后韧带相交叉
膝关节:
(1)构成: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构成。
(2)主要特点:①是最大最复杂的关节。②关节囊松弛但韧带发达,囊外有髌韧带、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③关节腔内有呈“C”形的内侧半月板和呈“O”的外侧半月板,以加强稳固性和适应性。髌下韧带—指髌骨下方的韧带,即髌韧带。
23.肌的分类构造辅助结构
长短扁肌轮匝肌肌腹肌腱两相依
筋膜腱鞘滑膜囊辅助减少摩擦力
(1)肌的分类: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
(2)肌的基本构造:肌腹、肌腱。
(3)肌的辅助结构:筋膜、滑膜囊、腱鞘。
24.膈
膈顶向上似穹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周围膈肌中心腱三个裂孔上下通
收缩下降主动吸舒张呼气向上升
膈,位于胸腹之间。包括周围的膈肌和中央的中心腱。膈肌收缩胸腔扩大,引起吸气,膈肌舒张胸腔缩小,助呼气。膈上有三个裂孔,分别是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和腔静脉孔,三者分别有食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通过。
25.腹肌
腹外斜肌插口袋儿腹内斜肌扇子面儿
腹横肌,裤腰带儿前部贴着一直板儿
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和腹外侧壁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
(1)腹直肌:腹正中线两侧,上宽下窄的长板状。
(2)腹外斜肌:腹前外侧壁扁肌,肌束由外下斜向内下(类似手插口袋)。
(3)腹内斜肌:腹外斜肌深面,肌束由外下呈扇形向内上。
(4)腹横肌: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呈水平方向。插口袋—指腹外斜肌肌束方向。扇子面—指腹内斜肌肌束方向。裤腰带—指腹横肌肌束方向。一直板—指腹直肌。
26.前臂前群肌名称
前臂前群桡向尺肱桡旋前桡腕屈
掌长指浅尺屈腕拇长指深深方居
前臂肌前群共9块,浅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深层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
27.前臂后群肌名称
桡侧腕长与腕短指伸小指尺伸腕
深层旋后拇长展拇短拇长示指完
前臂肌后群共10块,浅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深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28.小腿肌名称作用
小腿前群肌有三拇趾长伸胫骨前
外侧腓骨长短肌主要作用是外翻
后群浅层三头肌止于跟骨成跟腱
足拇趾长屈能屈足胫骨后肌可内翻
小腿肌,比较复杂,分为前群、外侧群和后群。前群多为足的伸肌和内翻肌,后群多为足的屈肌和内翻肌,外侧群为足的外翻肌。
(1)前群:包括拇长伸肌、趾长伸肌、胫骨前肌等。
(2)外侧群: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
(3)后群:浅层为小腿三头肌,以跟腱止于跟骨。深层有趾长屈肌、拇长屈肌和胫骨后肌。内翻足的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外翻足的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寰枢关节紊乱概述
1.是寰枢关节及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组织损伤、劳损、退行性改变等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为主要特点的病症。
2.临床表现为斜颈,颈部僵直、疼痛,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最为明显)、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个别出现眼眶胀痛、视物不清等症状。
3.寰枢关节半脱位,由Corner在年首先报道,但对该病认识和治疗,目前仍相对滞后,尚处于摸索阶段。
4.概念比较模糊,无统一确切认识:名称较多:“寰枢关节半脱位”、“寰枢关节侧向半脱位”、“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寰枢关节旋转性固定”、“寰枢关节紊乱”、“寰枢关节错缝”、“寰枢关节错位”、“寰枢关节移位”、“寰枢关节失稳”、“寰枢关节损伤”、“上颈椎不稳症”、“寰枢关节紊乱症”、“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等病名尚属同一病症。
生物力学分析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寰枢关节和脊柱其它节段一样,是以运动节段为基本单位,即脊柱的功能单位(FunctionSpinalUnitFSU)(panjabi,;戴克戎;过邦辅)。
以FSU(寰枢关节)椎体中心为原点引出三条互相垂直的轴,x轴(冠状轴)、Y轴(纵轴)、Z轴(矢状轴),在X、Y、Z轴上,其活动由三维方向,六个自由度组成,以及这三条轴上综合运动的过渡,即所谓藕合运动。
卢一生等研究发现寰枢关节在进行屈伸和侧屈运动时伴有耦合轴向旋转运动,说明正常的寰枢关节具有相当的稳定功能,同时也存在潜在旋转不稳的趋势。将椎骨视为不变形体,将椎骨的连结(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看成可变形体。
寰枢关节稳定的条件
维持寰枢关节稳定的三方面因素:
寰枢椎骨性结构的完整。
横韧带、翼状韧带等对抗拉伸应力功能的正常。
保持生理范围的寰枢关节耦合运动。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是以变形体生物力学平衡遭到破坏为主要因素,致使不变形体正常解剖对合关系发生改变。
正常自然体态下,颈椎处于相对平衡稳定应力状态,相拮抗的各组肌群与韧带处于相互平衡状态,一旦该平衡稳定性造破坏,会导致关节对合关系异常。
引起寰枢关节力学失衡的原因
失衡的原因
01
慢性劳损
长期颈部不良姿势,过度的前屈、后伸及旋转,造成颈部肌肉调节动态平衡能力下降,即动力性平衡失调,同时改变寰枢关节内在应力平衡能力下降,致使横韧带、翼状韧带等受到异常牵张,韧带损伤、松弛。
如头颈部过度侧倾、侧屈可造成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或翼状韧带损伤,易于发生寰枢关节旋转移位;长期屈颈、不良睡姿或用枕不当,可使寰椎受到向前或侧方或斜向的力的移位。据以上分析,长期颈部不良姿势是导致寰枢关节失衡的主要原因。
02
外伤
当外力达到一定程度,造成主动运动伤、被动运动伤,引起关节囊、韧带损伤撕裂或伴有骨折,如横韧带损伤,使其丧失限制齿突后移功能;翼状韧带损伤,导致寰枢关节过度旋转。翼状韧带和横韧带异常损伤会导致寰枢关节侧方移位。
03
病理因素
导致本病发生的常见病理因素有感染性炎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炎症多发于儿童,由口腔及咽部炎症、扁桃体及唾液腺术后等原因造成,炎性积液进入齿突周围囊和寰枢外侧关节,导致关节囊和周围韧带松弛,关节的水平向失衡,加之头颅重力作用,使寰椎前弓前移,引起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成人病例多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过程的破坏性炎症改变和继发于脉管炎的组织变性导致韧带和关节囊松弛,这种慢性炎症过程还引起邻近骨破坏和关节滑膜肉芽组织形成;另外,结核和肿瘤等直接破坏骨性和或韧带结构,也可引起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寰枢关节相关解剖结构
寰枢椎的骨性结构与肌肉韧带
寰椎(Atlas),取自希腊神话中背负着地球的泰坦巨神阿特拉斯。指高等脊椎动物的第一颈椎。寰椎成环形,没有椎体、棘突和上关节突,而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lateralmass)构成。
寰枢椎均属于非典型椎骨。寰椎外观呈椭圆状,无椎体,由前、后弓和两侧块组成。前弓占寰椎的1/5,中部增厚为前结节;后弓占3/5,中部向后凸起为后结节侧块是寰椎两侧增厚的部分,其上下有椭圆形和圆形关节面。
枢椎自椎体向上有一柱状突起,称齿突,长14-16mm,分尖、体、基底3部分。枢椎椎弓根短而粗,椎板较厚,其棘突末端膨大而明显分叉,在体表易触及,可作为体表定位的骨性标志。
寰枢椎之间无椎间盘,通常所谓的寰枢关节由4个关节组成:2个是寰椎两侧块的下关节面与枢椎的2个上关节面构成的关节,称为磨动关节;一个是寰椎前弓正中后面的凹形关节面与齿突构成的关节,称为寰齿关节;另一个是齿突与寰椎横韧带间形成的关节,有学者称之为滑囊。
颈椎表层肌肉包括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中层肌肉为头夹肌。颈后三角的肌肉由头后小直肌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组成。注意:椎动脉在C2上缘的位置,它位于中线外侧。在C1远端,椎动脉位于横突孔中,关节突关节前方。
枢椎作为10块肌肉的起止点(棘突6块:左右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颈半棘肌;横突4块:左右中斜角肌,肩胛提肌)。
这些肌肉都参与头颈部的旋转、屈伸、侧屈运动,这种结构特点使它成为上颈段的应力中心,其中肩胛提肌起于颈1-4横突,止于肩胛骨内上角。
夹肌与最长肌均止于上颈椎横突和乳突;头后大直肌起于枢椎棘突,止于枕骨下颈线的外侧;头下斜肌起于枢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
维持寰枢关节稳定的结构还包括横韧带、翼状韧带、寰枢前后覆膜、齿突尖韧带及关节囊等。
其中横韧带附着于寰椎两侧块内侧面,是寰枢椎间最强有力的韧带,是维持寰枢椎稳定的主要韧带,有限制齿突过度活动,防止寰椎向前移位的作用,并将齿突与颈脊髓阻隔开。
齿突尖韧带起于齿突顶端,翼状韧带附着于齿突两侧,此韧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头部过度前屈和旋转。
基于上述解剖及功能上的特点,当颈部处于自然的生理姿势时,相互拮抗的各组肌群与韧带处于力平衡状态,寰枢关节也就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功能,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由于寰枢关节解剖及功能上的特点,使其易于发生半脱位。
在长期低头中,由于不良姿势,头部过度向一侧旋转时,或头枕外伤,颈部附近软组织发生炎性改变时,以及退变或其他原因都可引起单侧肌紧张、痉挛或劳损,使两侧肌张力平衡失调,两侧肌力不平衡从而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
附着于寰椎的肌肉一侧发生劳损或损伤,出现渗出、水肿、痉挛时,在转颈时极易牵拉寰椎,导致寰椎偏移。
长期低头可使横韧带过度牵扯而导致慢性积累性损伤,使其失去正常功能,易造成寰椎向前半脱位。
过度旋转或侧屈可造成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翼状韧带损伤,易于发生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寰枢椎毗邻的神经血管01
颈1-3脊神经
第1颈神经自枕骨与寰椎后弓之间穿出,其走行被夹在椎动脉与后弓之间,与后弓上缘与椎动脉下缘接触紧密,其后支即枕下神经明显粗于前支,自枕下三角穿出,枕下三角较狭小,枕下神经在其出口处由周围筋膜固定。
第2颈神经从寰椎后弓下方和枢椎椎板上缘之间穿出,出口较紧,有别于其他颈脊神经从宽阔的椎间孔穿出,该神经的感觉支广泛分布至颈枕部、颅顶、耳后等处皮肤。
第3颈神经后支在寰枢外侧关节的外侧向后绕过关节突时与关节囊之间有明显的筋膜相连,相互之间关系较固定。
由于上述的结构因素,第1-3颈神经后支在其行径中有几处易受卡压或激惹,当寰枢关节移位时:寰椎的移位,可使其后弓上缘直接卡压枕下神经;枢椎的移位可使枕大神经的出口变窄,头下斜肌受牵拉可卡压和激惹枕大神经;寰枢关节错动移位也可使两侧的关节囊受到更大的牵拉,直接影响与其紧密相贴的第3颈神经。
02
颈上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是交感神经干中最大的神经节,位于第2颈椎水平。其节后纤维血管支重点到颈动脉系统,其中颈外动脉支支配面部血管扩张和面部汗腺分泌;颈内动脉支,其分支去向有:
与三叉神经眶上支并行,支配额部汗腺。
去眼睑支配眼睑平滑肌。
去瞳孔支配瞳孔扩大。
组成睫状神经节支配眼球血管。
去口鼻支配口鼻黏膜、腺体。
其节后纤维(灰交通支)还进入第1-4颈神经,与第1、2颈神经相交通的还有脑神经中的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此外,其发出的节后纤维外侧支中部分分布于寰枢关节滑膜及其周围组织,部分参与形成了椎动脉周围神经丛。
故寰枢关节的错动移位或周围炎症波及时可引起颈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其支配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功能。
03
椎动脉
据观察,椎动脉在寰枢段有3种不同形态,即直柱型、C型和L型。在旋转头部时,无论转向同侧或对侧,直柱型的椎动脉在寰枢横突间均受到明显的牵拉和扭转,使管腔变窄,而C型和L型的椎动脉由于有一定的活动余地,虽被牵拉但不出现血管扭转、管腔变窄等改变。
寰椎横突以上至枕骨大孔段椎动脉紧靠在寰枕关节的后方和内侧,由于头部旋转时,寰椎和枕骨几乎一起转动,故该段的椎动脉未见明显变形。
图4.3.3.9—3颅骨暴露解剖
此外,解剖观察还发现,当寰枢关节失稳时,旋转运动寰枢关节,可看到同侧寰椎下关节外缘可以对椎动脉形成卡压,而对侧椎动脉由于在寰椎下关节的后外侧,旋转时则远离寰椎下关节面,但是易在寰椎横突孔部以及枢椎横突孔的上口处形成椎动脉的牵拉和卡压,使该处弯曲度加大,血管明显折曲,在活体则会影响到血液供应。
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主要分布到脑干、小脑及脊髓系统。椎动脉管壁有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缠绕,并随其分支而分支,当寰枢关节构成改变时,椎动脉一方面受到牵拉、挤压和扭曲,另一方面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反射引起椎动脉痉挛,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寰枢关节半脱位可伴发的症状
基于寰枢椎的结构因素,寰枢关节可因先天的关节异常致结构不稳固,稍有外力作用即发生半脱位;或因颈部软组织或器官的感染,涉及关节囊、寰椎横韧带,使之松弛而继发半脱位,或因长期工作体位不当、睡眠姿势不当以及退变等因素,引起单侧肌紧张、痉挛或劳损,使肌张力平衡失调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此外,急性外伤等外力作用可直接引起寰枢椎半脱位。
当寰枢关节的错动移位导致其毗邻的第1-3颈神经、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神经血管受到激压时可相继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些临床症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局部症状,以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为多见。
②头部症状,以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和枕大小神经受刺激受压为主,如眩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血压异常,患者有头痛及偏头痛。上述症状极少单独存在,多为几种症状同时并存,仅为严重各异而已。
③五官症状,如视力调节障碍、视力疲劳、眼胀痛、复视眼蒙。此外,尚有鼻塞、鼻过敏、耳鸣、听觉障碍、口舌干燥、颞颌关节紊乱等。
④脊髓症状,脊髓凭借助两侧齿状韧带固定在椎管内,枢关节的旋转或偏移,一旦超越日常的生理范围,齿状韧带遭到过度的牵拉,就会影响脊髓外侧长纤维的神经传导而导致步态失稳,双下肢软弱无力的所谓的“打软腿”等症状。此外,椎动脉受到刺激,也可引起脊髓前动脉痉挛、缺血,所以在头颈转动时就会发生缺血的突然猝倒现象。
⑤全身症状,以周身困累、四肢疲乏为主。
医学百家汇汇聚医学故事,科普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