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本期病例来源:新医院,点评老师:薛明媚
患者男,62岁;
以“腹痛1天”为主诉入院。1天前患者出现脐下持续性疼痛,疼痛呈刀割样,不伴发热,无恶心、呕吐,医院就诊,行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自发病来,神志清楚,精神可,饮食可,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否认”高血压病史“。
影像表现
右侧腹膜后下腔静脉后方约平双肾静脉层面可见一类圆形肿物影,直径约3.7cm,边缘较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边缘见点条状强化,病变内未见明显强化;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稍受压。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肝左叶近前缘处可见一类圆形无强化低密度影,边缘清晰。胆囊、胰腺及脾脏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未见明显异常,胰管未见扩张。两肾内数个无强化低密度影,边缘清晰。所示胃肠道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结果
冰冻:(腹膜后肿物)送检组织内大部分为坏死成份,包膜内可见散在异型细胞,性质难以确定,确切诊断待石蜡及免疫组化。
石蜡:(腹膜后)形态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嗜铬细胞瘤,包膜可见侵犯及坏死,建议随诊。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EMA(-),Ki-67(+5%),S-(-),Vimentin(部分+),CD56(+),CgA(+),Syn(+)。
讨论
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外,称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等。异位嗜铬细胞瘤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其病变分布范围广泛,上至纵隔、下至膀胱均可发生,常见部位为肾门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肠系膜静脉旁,尤以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最多见。
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一致,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高血压症群和代谢改变,也有无明显临床症状者。阵发性高血压,可由体位突然改变、情绪急躁或刺激肿瘤时诱发,发作时有心悸、头晕、多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或意识障碍等症状。收缩压可骤升至mmHg以上。代谢改变表现为基础代谢增高、糖耐量降低,患者可出现发热、消瘦、甲状腺功能亢进,并有血糖升高及糖尿病的症状。
临床主要依据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症状,尿VMA、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的测定,尤其是尿VMA及肾上腺素的测定最为敏感。
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圆形,类圆形实性包块,境界清楚。病灶较小时平扫密度均匀,较大肿瘤由于中心缺血坏死而呈低密度液化囊变区,可为中心性,也可偏心或不规则多发。增强扫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可表现为肿瘤边缘强化,也可表现为瘤内分隔样强化,肿瘤大多与邻近脏器分界清楚。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这是异位嗜铬细胞瘤最具特征的影像学表现,原因可能与肿瘤内含丰富血窦有关
异位嗜铬细胞瘤恶性比例较高,CT对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可作出初步的鉴别诊断,但不具特征性。一般认为恶性肿瘤的直径多较大,长达5cm以上,生长迅速,具有一定侵袭性,密度不均匀,中心区域坏死明显。然而这些形态学改变了并不可靠,只有在无嗜铬组织的部位(肝、肺、骨、脑)发生转移灶,才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
鉴别诊断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腹主动脉周围、脊柱旁,境界清楚,可发生坏死、囊变,这与嗜铬细胞瘤相似,但其血供不及异位嗜铬细胞瘤,CT强化程度明显较低,部分肿瘤合并有同侧椎间孔的改变。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常发生于腹膜后,其形态多呈肾形或类肾形,CT增强的强化方式与嗜铬细胞瘤相似,可见包膜延迟强化,且其内部密度较嗜铬细胞瘤均匀,很少坏化、囊性变,临床没有高血压及代谢异常。
腹膜后恶性肉瘤较大的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为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的肿块,侵袭性强,质不均,坏死及囊变明显,增强亦呈现不均匀、延迟强化特点,这些均与腹膜后肉瘤相似,鉴别较为困难,需借助病理区分。
胃肠外间质瘤多位于肠系膜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光滑。
版权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