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吸铁石,无论你多强大,只要你离我近,就会被磁化
放射技师考试资料独家提供历年真题及真题考点整理,考试轻松学,首创口袋医学。
学会学习,懂得学习,爱上学习,让学习流行起来……
放射技师考试资料群:(满群)
放射医学技术考试群:(虚位以待)
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群:
第一节头部
头部横断层常用基线有:①眦耳线(听眦线):眼外眦与同侧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②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至同侧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又称为人类学基线或下眶耳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的垂线为基线;③连合间线: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现作为标准影像扫描基线。
↑↑↑↑↑↑为重点,经常考。
一、经大脑半球顶部的横断层
颅腔内可见左、右大脑半球顶部的断面,断面外侧由前向后有额上回、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内侧面由前向后可见额内侧回、中央旁沟、中央旁小叶、扣带沟缘支和楔前叶。两大脑半球间是大脑纵裂,内有大脑镰,其前、后端可见三角形的上矢状窦。
二、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
此断面经胼胝体上方。大脑镰位居左右半球之间,其前、后端仍可见上矢状窦的断面,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形成半卵圆中心,髓质和皮质分界明显。半卵圆中心的髓质成自三种纤维:
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大部分纤维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②联络纤维:连接一侧半球各皮质区,联络纤维多而发达;
③连合纤维:连接两大脑半球的相应皮质区。
三、经胼胝体压部的横断层
侧脑室前角呈倒“八”形向前外伸展,两前角后半之间为透明隔,透明隔后连穹隆柱,第三脑室呈纵向裂隙状,其后方为胼胝体压部。侧脑室前角外侧的尾状核头,两前角前方为胼胝体膝。背侧丘脑呈团块状位于第三脑室两侧,前端为丘脑前结节,后端为丘脑枕。尾状核和背侧丘脑外侧是“﹥﹤”形的内囊,CT图像上基底核和内囊清晰可辨。内囊外侧是豆状核壳,壳外侧是屏状核和岛叶,岛叶外侧可见外侧沟,其内有大脑中动脉走行。胼胝体压部后方的小脑幕呈V形,后连大脑镰。
大脑半球内侧面前部可见额内侧回和扣带回,后部可见扣带回和舌回。大脑半球外侧面的脑回由前向后依次为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和枕外侧回。←这一段内容里的部位一般在中级考试断层图上考,因为涉及的部位更细。
四、经前连合的横断层
大脑外侧沟分隔前方额叶及后方的颞叶,小脑在断面后方。中脑位居断面中央,其后部左右稍隆起者为上丘,中脑水管形似针孔样位于顶盖前方,黑质颜色较深位于前外,红核位于黑质的后内(口诀:黑前中盖)。前连合位于大脑纵裂和第三脑室之间,前连合中部纤维聚集成束,两端分别向前、后发散,整体呈H形。前连合在MRI图像上是最重要的标志性结构。侧脑室前角外侧可见尾状核,尾状核和壳相连,其外侧可见屏状核和岛叶。侧脑室下角位于颞叶内,狭窄并略成弧形,前壁可见尾状核尾,底壁为海马。小脑断面增大呈扇形,中间为小脑蚓,两侧为小脑半球,小脑幕呈“八”形位于颞叶和小脑之间。
补充扩展内容:中脑背侧有两对圆形隆起,即上方一对上丘,下方一对下丘,合称四叠体,又称顶盖。
五、经视交叉的横断层
此断层中部可见五角形的鞍上池,由交叉池和桥池组成。池内有视交叉、垂体柄、鞍背、基底动脉末端和动眼神经,视交叉两侧为颈内动脉。额叶的断面进一步缩小,可见内侧的直回和外侧的眶回。鞍上池两侧可见颞叶,颞叶与额叶间隔以蝶骨小翼和外侧沟。颞叶内可见杏仁体位于钩的深面和侧脑室下角的前方。鞍上池后方为脑桥,脑桥后方为小脑,二者间连以粗大的小脑中脚,其间可见第四脑室断面。小脑和颞叶之间隔以三角形颞骨岩部和伸向前内的小脑幕。
拓展阅读:
五角形的鞍上池由纵裂池、外侧窝池、交叉池和桥池组成。
杏仁体:大脑颞叶内侧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形似杏仁的神经元聚集组织,是基底核的一部分,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马旁回沟的深面,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
六、经垂体的横断层
垂体位于断面前份中部,其前方有蝶窦,垂体两侧是海绵窦,海绵窦外侧为颞叶,两者之间隔以海绵窦外侧壁。垂体后方为鞍背,鞍背后方是脑桥。
颅后窝内的小脑借小脑中脚连于脑桥,其间是不规则的第四脑室,小脑半球内有齿状核;外侧为连于横窦与颈内静脉之间的乙状窦,是颅内血液回流的重要途径。
七、经下颌颈的横断层
鼻咽居断面中央,前方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鼻咽后方依次可见咽后间隙、椎前筋膜、椎前间隙和椎前肌的断面;后外侧为咽隐窝。咽侧方的咽旁间隙较宽大,呈三角形,位于翼内肌、腮腺、脊椎与咽侧壁之间,上至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呈潜在性漏斗状的疏松结缔组织区域。以茎突及茎突周围肌为界分为咽旁前、后间隙,咽旁后间隙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对脑神经等。
鼻腔两侧为上颌骨、上颌窦。上颌窦后内侧与鼻腔、蝶骨大翼之间为翼腭间隙,后外侧有颧弓、颞肌和翼外肌。翼外肌内侧出现翼内肌和咽鼓管软骨的断面;后外侧有椭圆形的下颌颈和腮腺。
颅后窝断面接近枕骨大孔,可见延髓和小脑扁桃体。
八、经枢椎体上份的横断层
鼻咽居断面中央,其前部为固有口腔、舌和牙龈;固有口腔与鼻咽之间可见软腭、腭垂和扁桃体窝及其内的腭扁桃体。颊肌紧贴于固有口腔两侧,其后方的面侧区仍可见下颌支和其外侧的咬肌及咬肌间隙,内侧的翼内肌及翼下颌间隙,后方的腮腺及“腮腺床”。咽后间隙位于咽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上至颅底,向下通食管后间隙,外侧是咽旁间隙及其内的颈动脉鞘等。
枢椎体与椎前筋膜之间为椎前间隙,上至颅底,下达胸部,为一潜在性间隙,颈椎结核的寒性脓肿可进入此间隙向下蔓延。
九、经下颌角的横断层
此断层经第3颈椎,下颌体、下颌角和下颌下腺的断面出现。
口咽居断面中央,其前方为固有口腔。舌的两侧是下颌体和下颌角;其外侧的咬肌和咬肌间隙、内侧的翼内肌和翼下颌间隙断面均明显缩小。下颌骨内侧出现封闭口腔底部的下颌舌骨肌、下颌下腺和二腹肌后腹;在下颌骨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有颌下间隙及其内的下颌下腺。
十、正中矢状面
由于左、右侧大脑发育的不对称性,大脑镰很少处于正中位置,故该断层大脑镰不完整。
胼胝体居脑部中份。胼胝体的嘴、膝、干及穹隆之间为透明隔。胼胝体压部的前下方,右侧大脑内静脉位于帆间池内,向后汇入大脑大静脉。此处的蛛网膜下隙,自上而下形成了大脑大静脉池、松果体池、四叠体池。胼胝体嘴下方是胼胝体下回和终板旁回。向后为前连合和终板;向下依次是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
与胼胝体沟平行的是扣带沟,侧脑室外侧壁上可见尾状核;在室间孔前方,穹隆柱向后上延续成为穹窿体。
脑干腹侧自上而下可见交叉池,池内有大脑前动脉(A1段);脚间池,含基底动脉末端和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位于桥池,紧贴脑桥有基底沟。脑干背侧,菱形窝构成第四脑室底;上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下髓帆和小脑上脚组成第四脑室顶部。原裂将小脑分隔成前、后叶;小脑扁桃体下方是宽阔的小脑延髓池。
小脑幕分隔了上方的大脑枕叶(幕上结构)和下方的小脑及脑干(幕下结构),直窦汇集了大脑大静脉的血液,向后流入窦汇。
垂体前、后叶分界明显,上方被鞍膈覆盖,由垂体柄连于漏斗。垂体窝的下方是形态不规则的蝶窦。
上矢状窦直通窦汇;在颅顶部可见蛛网膜粒突入上矢状窦内。
小脑扁桃体位置变异较大,可突入枕骨大孔或其以下3mm均属正常范围。
第二节颈部
一、经喉咽和会厌的横断层
此断层经第4颈椎体,以舌骨体上缘为标志,其前方为颌面结构,后方是上颈部。颌面结构及下颌骨即将消失,口咽向下移行为喉咽。喉咽居断面中央,其前方有新月状的会厌,会厌是口咽与喉咽的分界线;口咽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管道,喉咽向下延续为食管。咽后间隙位于咽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内有咽后淋巴结等,向下与食管后间隙相续,向两侧通咽旁间隙。内脏格的外侧是血管神经格,位于断面两侧的中份,颈深筋膜包绕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的颈动脉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颈总动脉一般在甲状软骨上缘分出颈内、外动脉。颈动脉鞘的外侧是胸锁乳突肌和下颌下腺。下颌舌骨肌与颏舌肌之间是舌下间隙,内有舌下腺;下颌舌骨肌后方是颌下间隙,内有下颌下腺等,两间隙经舌骨舌肌与下颌舌骨肌之间相通。喉咽后外侧有水滴状的舌骨大角、咽后间隙和咽旁间隙。
血管神经格和胸锁乳突肌位居第4颈椎两侧;右侧胸锁乳突肌表面有颈外静脉下行,左侧胸锁乳突肌前方的面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二、经甲状软骨中份和喉中间腔的横断层
此断层经第6颈椎体,会厌软骨和前庭襞消失,杓状软骨、喉中间腔和甲状腺的断面出现。
内脏格内有喉、喉咽和甲状腺侧叶。甲状软骨板前端靠近,后端分开,略呈倒置的V形,其前端突出为喉结。甲状软骨后内侧的声门旁间隙断面缩小,前外侧出现甲状腺侧叶的断面。甲状腺由两侧叶和中间的峡部构成,位于喉和气管的前外侧,包裹于颈深筋膜中层形成的甲状腺鞘内。甲状软骨之间为矢状位缩窄的喉中间腔,呈椭圆形;其向两侧壁突出形成喉室。喉中间腔的后外侧可见杓状软骨,后面被喉肌覆盖。喉咽腔呈弧形裂隙状,位于喉的后方;咽的后方是咽后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充填。
胸锁乳突肌位于颈动脉鞘的外侧,颈外静脉移至其后方。
三、经声襞和环状软骨板的横断层
此断层经第6、7颈椎间盘,喉中间腔变窄,其两侧是声襞;左、右侧声襞之间为声门裂,是喉腔中最狭窄的部位,向下通声门下腔。声门裂后端可见环状软骨板,分隔喉腔与咽腔;环状软骨板上缘与杓状软骨底之间构成环杓关节,声门裂粘膜是喉癌的好发部位。
喉的外侧为甲状腺侧叶,咽腔较窄,呈横裂隙状,向下续连食管;咽后方的咽后间隙向下延续为食管后间隙。
胸锁乳突肌后方为颈外静脉,深面有颈动脉鞘,前、中斜角肌之间是斜角肌间隙,内有臂丛等通过。
四、经环状软骨和声门下腔的横断层
此断层经第7颈椎体,喉咽和甲状软骨消失,食管和完整的环状软骨及其内的声门下腔的断面出现,声门下腔呈圆形,向下通连气管,且被环状软骨环绕。环状软骨后方的咽腔已延续为食管。环状软骨外侧的甲状腺侧叶体积较大,对称分布。甲状腺前外侧邻接舌骨下肌群;前内侧紧贴喉和气管、咽和食管及喉返神经;后外侧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通过。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弓之间有环甲膜,经此穿刺或切开达声门下腔。
第三节胸部
一、经胸膜顶层面横断层
气管位居横断面前部的中央,其前方和侧方有甲状腺两侧叶和峡部呈C形包绕,左后方是食管,甲状腺侧叶两侧见颈动脉鞘,鞘内颈内静脉居前外,颈总动脉居后内,两者之间的后方是迷走神经,右喉返神经位于气管的右侧,左喉返神经在左气管食管沟内,膈神经在椎前筋膜深面,前斜角肌前方,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此断层的最大特征是胸膜顶出现于第1胸椎体两侧,胸膜顶前方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外侧和后方分别有第1、2肋骨及第1肋间隙。
二、经第3胸椎体的横断层
此断面经第3胸椎体,上纵隔内头臂干位于气管前方。左头臂静脉右下移逐步靠近右头臂静脉。右迷走神经离开右头臂静脉的深面至气管的右侧壁。胸导管位于食管、左锁骨下动脉和左肺之间,紧贴左纵隔胸膜。气管多数呈C形,后面恒定地与食管相毗邻。气管的右侧壁与右纵膈胸膜紧贴,左侧则隔以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柄后方、大血管前方,两侧为纵隔胸膜围成的间隙。胸腺、低位的甲状腺位于此间隙内。
三、经主动脉弓层面横断层
该断层是识别纵膈上部管道结构的关键平面。在CT图像上,主动脉弓呈“腊肠”状。心包上隐窝位于主动脉弓的右前方。左心包膈血管、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位于主动脉弓外侧。主动脉弓内侧从前向后依次是上腔静脉、气管、食管。气管食管沟与主动脉弓之间有左喉返神经。食管、主动脉弓和胸椎体之间有胸导管。
气管前间隙位于大血管和气管之间。间隙由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奇静脉弓和气管围成。间隙内有气管前淋巴结和心包上隐窝。
四、经奇静脉弓的横断面
此断层前经胸骨角,后经第5胸椎体。奇静脉弓位于纵隔右侧面,并从后方行向前,形成平滑向外的隆凸。奇静脉弓淋巴结和心包上隐窝位于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奇静脉弓和气管杈围成的气管前间隙内。主动脉升部与胸主动脉之间至纵隔左缘称主动脉肺动脉窗。在CT图像上呈一低密度空隙,其范围是指主动脉弓下缘和肺动脉杈上缘之间1~2cm的小区域,左外侧界为左纵隔胸膜,内侧为界为气管,前方为主动脉升部,后方为食管和胸主动脉。此区含有动脉韧带、主动脉肺动脉窗淋巴结和左喉返神经。胸导管位于食管与胸主动脉之间。右肺上叶的段支气管和血管出现于肺门区,为右肺门的第一横断层,奇静脉弓可作为右肺门开始的标志,右肺斜裂出现。
五、经肺动脉杈的横断层
此断层经第5胸椎体下份。肺动脉干分成左、右肺动脉,形成状如“三叶草”的肺动脉杈。左肺动脉由前向后外抵达肺门,是左肺门出现的标志。心包上隐窝围绕着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前方和左侧。在肺动脉杈和右肺动脉的后方有左、右主支气管。隆嵴下间隙是指前为肺动脉杈和右肺动脉、两侧为左、右主支气管、后为食管所围成的间隙,内有隆嵴下淋巴结。
肺门区结构将肺内侧面分为纵隔部、肺门区与脊柱部三部分,将肺与纵隔之间的胸膜腔分为前、后两部,后部伸入食管与奇静脉之间形成奇静脉食管隐窝。
左肺门区结构:由前向后依次为:左主支气管、左上肺静脉和肺动脉。
右肺门区结构:由前向后依次为:右上肺静脉、肺动脉和支气管。
六、经肺动脉窦的横断层
此断面经第6胸椎体上份。纵隔的结构为出入心底的大血管,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左、右心耳,食管和胸主动脉。肺动脉瓣呈两前一后排列。胸导管行于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根部与左心房之间。左肺下叶的一部分肺组织呈小舌状伸入胸主动脉与左肺下叶动脉之间,抵达左主支气管的后壁。右主支气管和中间支气管的后外侧壁直接与肺组织相邻。右肺叶间动脉经上腔静脉与中间支气管之间至肺门,其位置关系较为恒定,是CT测量右肺动脉心包段管径的理想部位。
肺门区结构由前向后排列关系是:右肺门:右上肺静脉、叶间动脉、中间支气管;左肺门:左上肺静脉、左主支气管及左肺上叶支气管、左肺下叶动脉。
七、经左、右下肺静脉横断层
此断面经第6胸椎间盘。纵隔内可见四个心腔。房间隔与室间隔相连,呈S形。右半心位于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右前方,左半心位于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左后方。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提示两肺门已至下界。
纵隔的右侧是右肺中叶和下叶,左侧是左肺舌叶和左肺下叶。右肺中叶支气管和动脉均已分出两个干。右肺下叶支气管和动脉也为两个干。左肺上叶见舌叶支气管和血管分支。左肺下叶支气管为一总干,位于斜裂和左下肺静脉之间,左肺下叶动脉在断面内已分为四支。
八、经膈腔静脉裂孔的横断层
此断面经第8胸椎体。右膈穹出现,其左后方可见腔静脉孔。心呈现三个心腔(左、右心室和右心房)。纵隔的右侧是右肺中叶和下叶,左侧是舌叶和左肺下叶。后纵隔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和胸导管。
第四节腹部
一、经第二肝门的横断层
膈穹隆下方和内侧为腹腔,而胸腔则居其上方和外侧。食管左移至胸主动脉前方,于下一断层穿膈食管裂孔。在腹腔内,肝占据右侧,肝左外叶和胃底首次出现于膈左穹隆的下内侧。第二肝门出现是本断层的重要特征。第二肝门是指肝腔静脉沟上份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处,多出现于第10胸椎体上份水平。肝右静脉出肝后多开口于下腔静脉右壁,肝中间静脉和肝左静脉可共同开口于下腔静脉左前壁。可见肝冠状韧带上层和肝裸区。
二、经肝门静脉左支角部的横断层
肺消失,仅剩下肋膈隐窝。
腹腔内的结构由右至左表现为肝、胃底和脾,脾首次出现于胃底左后方,呈“新月”状。肝门静脉左支先出现角部,是本断面的重要特征。稍低水平可及横部的起始部和矢状部,囊部可与矢状部同层或稍低一个层面出现。肝左静脉本干已被其上、下根取代。
三、经肝门的横断层
肝门静脉及其右支的出现是肝门的标志。肝门静脉于下腔静脉前方的横沟内分出左支横部和右支主干,肝门静脉右支行向右后,分出有前支和右后支,分别进入肝的右前叶和右后叶。胆囊出现于肝门静脉右支前方,其左侧可见肝左、右管,右侧可见肝固有动脉右支。经肝门向前,肝圆韧带裂出现,它是肝左叶间裂的天然标志,分开左外叶与左内叶,内含有肝圆韧带。肝中间静脉和肝右静脉已为其属支,断面逐渐变小。
右肾上腺首次出现,居肝裸区、膈和下腔静脉后壁所围成的三角形空隙内。左肾上腺已于上一断层出现,位于胃后壁、膈和脾所围成的充满脂肪的三角内。
四、经腹腔干的横断层
腹腔干常出现于第12胸椎下缘水平,发自腹主动脉走向前下,分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肝断层变小,主要占据腹腔右半。肝圆韧带裂增宽,其左侧为游离的肝左外叶、右侧则为方叶,该裂内可见镰状韧带游离缘及其包含的肝圆韧带。小网膜左份为肝胃韧带,连于胃小弯;右份为肝十二指肠韧带,该韧带内,除有数个肝门淋巴结的断面外,可见肝固有动脉居肝门静脉左前方,肝总管和胆囊管下行于肝门静脉右前方。网膜孔出现,其前方为肝门静脉,后方为下腔静脉。脾断面呈三角形,居胃体左后方和首次出现的左肾的外侧。
五、经肠系膜上动脉的横断层
于脊柱前方,肠系膜上动脉在第1腰椎及第1腰椎间盘高度发自腹主动脉,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称门腔间隙,其上界为肝门静脉分叉处,下界为肝门静脉合成处。
此断面胰尾、体、颈出现,胰尾抵达脾门。脾动脉左行于胰腺上缘。肝门静脉右侧可见肝总管与胆囊管,于下一断层内两者合成胆总管。胆总管或肝总管走行于肝门静脉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空隙。小网膜及胃后壁与胰之间可见网膜囊。右肾出现。肝断面进一步变小,由肝左外叶、方叶、肝右前叶和肝右后叶组成,肝门右切迹有助于区别肝右前叶和肝右后叶。
六、经肝门静脉合成处的横断层
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在胰颈后方合成肝门静脉,多在第1腰椎水平。胰头的右侧紧邻十二指肠降部,后方有胆总管下行。钩突突至肠系膜上静脉后方。胰的前面与胃后壁相邻,脾动、静脉行于胰体后缘,胰体跨越左肾的前面移行为胰尾,胰尾紧邻脾门。左肾静脉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右行,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恒定。左、右膈脚居腹主动脉两侧。
七、经肾门中份的横断层
右肋膈隐窝消失。左膈脚起于第1、2腰椎体的前左侧面,右膈脚起于第1~3腰椎体的前右侧面。右肾静脉粗大,汇入下腔静脉,其长度短于左肾静脉,右肾动脉于其后方走向右肾。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可见胰头,胆总管下行于胰头后缘,下腔静脉前方,故下腔静脉是在断层影像上寻找胆总管的标志。钩突位于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
断面的中份由右向左可见十二指肠降部、胰头及胆总管、肠系膜上动、静脉、十二指肠升部和空肠,肠系膜出现,于脊柱的左前方,其根部附着十二指肠升部的左侧。胆总管居胰头后缘右端和十二指肠降部之间,向下即穿入十二指肠壁内。肠系膜上动、静脉是胰颈、钩突和左肾静脉的识别标志,又有助于辨识肠系膜根的起始段。
八、经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横断层
十二指肠水平部在脊柱的右侧接续十二指肠降部,水平向左走行,横过第3腰椎前方至其左侧,移行为十二指肠升部。此部位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如肠系膜上动脉起点过低,可能引起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十二指肠壁厚小于5mm。于脊柱左前方,腹主动脉已发出肠系膜下动脉,后者的起始平面多位于第3腰椎高度。
九、经肝门静脉的冠状断层
在胰颈的后方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合成肝门静脉。入第一肝门后,肝门静脉左支起始部和右支主干分别向左前上和右外上。肝门静脉主干的右侧可见到胆囊管和肝总管,肝门静脉主干的左侧可见到肝固有动脉,上述结构均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尾状叶断面增大,其左上和右下均是网膜囊。小网膜左部(肝胃韧带)位于静脉韧带裂内。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各自注入下腔静脉。肝门静脉右前支粗大。
第五节男性盆部和会阴
在断层解剖学中,男性盆部和会阴的上界为第5腰椎间盘平面,下界为阴囊消失平面。
一、经第1骶椎上份横断层
第1骶椎体位居盆部后壁中央,其后方为骶管,管内容纳骶、尾神经根。髂骨翼的前面微凹,形成髂窝,为髂肌所占据,背外侧面为臀中肌并可见臀大肌出现。在髂腰肌内侧为髂血管、输尿管和腰丛及腰骶干,呈前后方向排列。其中髂总动脉已分为髂内、外动脉,输尿管于此层面中已跨过髂总动脉行于髂内、外动脉之间,腰丛及腰骶干则位居髂总静脉后方。
二、经第2骶椎上份横断层
第2骶椎椎体与两侧骶骨翼的前缘均变得平直,两者之间可见骶前孔,其内容纳脂肪组织及骶神经前支,在骶翼与髂骨翼之间为骶髂关节,关节面较上一层面增大。髂腰肌位置相对前移,构成小骨盆的盆缘,以该肌为标志,其前内侧由前外至后内,分别可见股神经,髂外动脉,髂外静脉,输尿管,髂内动、静脉和骶丛等。盆腔内,除左侧为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外,余者均为回肠袢。
三、经第3骶椎横断层
由第3骶椎构成的小骨盆后壁进一步凹陷,骶翼缩小,与椎体之间的骶后孔内可见脂肪组织及第3骶神经。骶翼与两侧的髂骨翼(下部)之间为骶髂关节。在第3骶椎前方出现梨状肌。参与构成小骨盆边界的髂腰肌进一步前移,髂内、外动静脉和输尿管等分别位于髂腰肌和髂骨翼内侧的盆腹壁层深面。盆前壁即腹前壁的下部,主要由腹直肌所构成。盆腔内,乙状结肠由左前向后转至第3骶椎前方,移行为直肠。
四、经第4骶椎横断层
第4骶椎位居小骨盆后壁,髂骨体呈牛角形,位居盆腔两侧,盆腔侧壁由前向后分别由髂腰肌、闭孔内肌和梨状肌所构成,梨状肌向背外侧穿越坐骨大孔。盆壁血管、神经及输尿管于盆壁肌的内侧下行,盆腔内右前方为回肠袢,左前方为乙状结肠,后方为直肠。
五、经髋臼上缘横断层
髋臼位于盆壁中部两侧,由髂骨体、耻骨体和坐骨体三者结合构成,呈向外开放的C形,与股骨头形成髋关节。关节前方由外向内依次是髂腰肌、股神经、髂外动脉和髂外静脉,在髂血管前方可见精索起始部(腹股沟管腹环处);髋臼内侧有闭孔内肌附着,近该肌前缘处可见闭孔血管和闭孔神经;髋臼后方与尾骨之间为坐骨大孔,梨状肌穿越该孔,梨状肌前面为坐骨神经和臀下血管。盆腔前部除回肠袢外,出现膀胱体的顶部,其后方与直肠之间为直肠膀胱陷凹。输尿管由此开始离开盆壁行向膀胱。输尿管盆部经髂血管、腰骶干和骶髂关节前方,跨过闭孔神经血管内侧,在坐骨棘水平,转向前内方,在盆底上方的结缔组织内行向膀胱底。男性输尿管向前下内经直肠前外侧壁与膀胱后壁之间,输精管的后外侧,并呈直角与之交叉,然后至输精管的内下方,经精囊顶上方,向内下斜穿膀胱壁,最后开口于膀胱三角的外侧角。
六、经股骨头中份及股骨头韧带横断层
髋臼由两个三角形的骨块组成,前为耻骨体,其伸向前内的突起为耻骨上支;后为坐骨体,其伸向后内的突起为坐骨棘。两三角形骨块借一薄的骨板相连,构成凹向外侧的髋臼窝,与股骨头相关节。股骨头内侧可见股骨头凹,为股骨头韧带附着处。髂腰肌位居髋关节前方,与内侧的耻骨肌之间可见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精索于腹股沟管内位居股血管的前内侧。髋臼内侧为闭孔内肌,该肌前缘可见闭孔血管和闭孔神经。盆腔内,前为膀胱(体部),后为直肠,两者之间是直肠膀胱凹,该处为男性直立时腹膜腔的最低点。于膀胱后方出现精囊,其内侧为输精管。
七、经耻骨联合上份横断层
左、右两侧耻骨联合联合面及其间的耻骨间盘构成耻骨联合(上份),其前方皮下组织内可见精索,在耻骨上支的前外侧,髂腰肌与耻骨肌之间为股神经和股动、静脉。盆侧壁主要由衬贴于髋臼内侧的闭孔内肌构成,该肌起自耻骨后方及闭孔膜的内面,其前外缘与耻骨上支之间为闭膜管,闭孔血管及神经经此管离开盆腔进入股内侧区。闭孔内肌肌束向后集中成腱,绕坐骨小切迹转至臀区,在其肌腱与臀大肌之间可见坐骨神经。盆后壁为尾骨及尾骨肌,在尾骨肌前方可见肛提肌。盆腔内前方为膀胱颈部和前列腺底部,两者紧密相邻,膀胱壁直接延续到前列腺内;后方为直肠,在直肠与前列腺之间可见输精管末端及精囊。在上述脏器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
八、经耻骨联合下份横断层
耻骨联合位于盆前壁中央,其前方可见阴茎及其两侧的精索。耻骨与其后外方的坐骨结节之间为闭孔,该孔为闭孔膜所封闭,其内、外侧分别为闭孔内、外肌所附着。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肛提肌。盆腔内可见前列腺及其周围的膀胱前列腺静脉丛,在前列腺断面前部有尿道前列腺部通过,后部可见射精管穿行。前列腺断面形似板栗,前面与耻骨联合之间为耻骨后隙,其间有静脉丛通过;后面平坦,紧邻直肠与肛管交界处,正中可见一浅沟,此即前列腺沟。尿道前列腺部后壁正中为尿道嵴,嵴的最高点为精阜,精阜中央有一小凹,称前列腺小囊,其两侧有射精管的开口。前列腺的大小随年龄变化,断层解剖测值:前后径为(2.54±0.57)cm,横径为(3.38±0.72)cm。盆腔内后方为直肠,在直肠两侧,肛提肌、闭孔内肌和臀大肌之间为三角形的坐骨直肠窝(坐骨肛门窝),其内充满脂肪组织。
九、正中矢状断面
脊柱断面位居后上部。相邻骶椎体断面之间可见窄条状的椎间盘断面。骶管中有骶神经。断层前缘为腹直肌。肠管断面呈S形连续串珠条带状,上段为乙状结肠,下段则为直肠。膀胱断面呈圆形,居断面中央。膀胱后方与直肠之间,夹有输精管与精囊。膀胱后下方,精囊下方,直肠断面下端的前方,可见椭圆形的前列腺断面。膀胱前下方的骨断面为耻骨。直肠断面下端后下方凹向前上方的弧状弯曲者,为肛提肌;居前上方围绕于直肠断面下端周围者,则为肛门外括约肌。耻骨断面的前下方,可见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的条带状断面。靠近断层下缘前端处,有睾丸和阴囊的断面,再向前则有阴茎的弯曲断面。
第六节女性盆部和会阴
一、经第3骶椎下份的横断层
此断层为女盆第二段的开始,乙状结肠被切为前、后两个断面。直肠位于椎体右前方,并与乙状结肠直接相连。回肠集中于断面的右前部。子宫底位于断面中央,两侧为子宫阔韧带和卵巢,但子宫和卵巢的大小、形态及位置与年龄、机能状态以及生育史密切相关,变化很大。
二、经第5骶椎上份的横断层
子宫体居中,左前方为乙状结肠,右前方均为回肠。子宫后方依次为乙状结肠、直肠。子宫两侧可见含有大小不等卵泡的卵巢断面。输尿管位于子宫断面后外方,其稍外侧有子宫动脉、子宫静脉断面。髂腰肌的前内方自内向外分别为髂外静脉、髂外动脉及股神经。梨状肌前内侧缘贴有腰骶干及1、2、3骶神经。在骶骨前方为椎外静脉丛。
三、经髋臼上缘的横断层
本断层为女盆第三段开始。由前向后由膀胱、子宫和直肠所占据。子宫断面相当于子宫颈阴道部与子宫阴道上部之间,内腔即子宫颈管。子宫两侧有细小的子宫阴道静脉丛,后方呈弧形裂隙是阴道穹隆后部。
四、经股骨头上份的横断层
断层由前至后是膀胱、子宫和直肠。子宫的断面为子宫颈部,其两侧可见输尿管断面以及子宫阴道静脉丛的无数小断面。子宫断面中央有不规则的子宫颈管,其后方可见弧形裂隙状阴道穹隆后部。尾骨前外方直肠两侧有肛提肌。
五、经耻骨联合上份的横断层
此断层为女盆第四段开始,耻骨联合的后方从前向后依次为膀胱、阴道和直肠。在CT图像上,正常状态下适度扩张的膀胱壁光滑均匀,其厚度一般不超过2~3mm。膀胱和阴道的周围,可见无数膀胱静脉丛和阴道静脉丛。阴道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阴影,偶见当中的低密度区,代表阴道腔隙及分泌液。直肠已为肛管,呈卵圆形管状结构。两侧肛提肌围成V形,绕于三脏器的后方和两侧。
六、女性盆部和会阴正中矢状面
经躯干正中矢状面是显现阴道、子宫颈和子宫体的最佳断层,可见子宫和阴道断面呈纵向细长不规则形,夹于膀胱和直肠之间,子宫断面在下。子宫颈矢状面为长4~5cm、厚3~4cm的圆柱状结构。在经右卵巢的矢状断层上,子宫断面呈纵向椭圆形,位居膀胱和卵巢断面的后上方。
第七节脊柱区
脊柱区是指脊柱及其后外侧软组织所配布的区域,其上界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下端至尾骨尖,两侧自上而下分别为斜方肌前上缘、三角肌后缘上份、腋后线、髂嵴后份以及髂后上棘与尾骨尖的连线。
通过体表标志确定的脊柱平面:①环状软骨下缘平对第6颈椎体下缘;②颈静脉切迹约平对第胸2/3椎间盘;③胸骨角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通过体腔内部结构确定的椎平面:①腹腔干平对第1腰椎上部;②肠系膜上动脉平对第1腰椎下部;③肾动脉平对第2腰椎上部。
一、颈段横断层解剖
1、椎体除寰椎无椎体外,颈椎体较小,呈横椭圆形,横径大于矢径,下面大于上面。第3~7颈椎椎体上面的侧方各有一向上的突起,称为椎体钩,它们与上位椎体下面侧方的斜坡样唇缘构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钩椎关节与后外的颈神经根和外侧的椎动、静脉相毗邻。
2、椎弓椎弓根短,与矢状面约成45°角。第1、7横突较长,其余宽短,横突孔位于横突根部椎体的两侧,供椎动、静脉通过;横突末端分为前、后结节;横突上面的脊神经沟供脊神经前支通过。椎弓板长而窄。第1颈椎无棘突,第7颈椎棘突长而不分叉,其余的呈分叉状,以第2颈椎棘突最粗大。关节突粗短,上关节突面向后下,下关节突面向前下,在经关节突关节的横断层上,关节腔呈横位,上关节突在关节腔之前,而下关节突在后。
3、椎间盘第1、2颈椎间无椎间盘,第2至第7颈椎间各有1个间盘。颈椎间盘小而薄,形态与椎体基本一致,其横径较椎体的小。因颈曲的存在,在经椎间盘的横断层内可见椎体的断面,上位椎体在前,下位椎体在后。
4、椎管及其内容颈椎管类似三角形,横径大于矢径。寰椎以下椎管矢径正常范围为12~21mm,小于12mm则考虑椎管狭窄。硬膜囊约呈横椭圆形,前扁后凸。脊髓位于硬膜囊中央,呈横椭圆形,颈膨大位于第5、6颈椎平面,其矢、横最大径分别为8.2mm和13.3mm。枢椎以下平面蛛网膜下隙矢径平均为12mm,与脊髓的矢径之比为2:1。硬膜外隙内的脂肪较少。
5、椎间孔(管)和神经根颈椎间孔6对,除第1对椎间孔位于寰枢外侧关节后方由*韧带、寰枢后膜、寰椎后弓和枢椎椎弓根构成外,其余颈椎间孔和颈胸椎间孔的前壁由上位椎体下部、椎间盘和下位椎体的椎体钩组成,后壁主要为上关节突,上、下壁分别为相邻椎骨的椎弓根。椎间孔上部容有椎间静脉和脂肪,下部通过颈神经根,且常低于椎间盘平面。第1对颈神经根在寰椎后弓上方出椎管,第8对颈神经根通过颈胸椎间孔,其余颈神经根分别通过第1~6对颈椎间孔。
二、颈椎正中矢状断层
脊柱颈曲前凸,顶点在第4~6颈椎平面。寰椎前、后弓断面为圆形。枢椎齿突与寰椎前弓和寰椎横韧带构成寰枢正中关节。颈椎体呈长方形,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椎间盘连结相邻颈椎体的上、下面。椎间盘的前高大于后高,约为2~3:1,与相邻椎体的高度比约为1:2~4。前纵韧带连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相贴,与椎体连结疏松,其间隔有椎体后静脉。
椎管和脊椎的弯曲与脊柱颈曲一致。脊髓位于硬膜囊中央,上端在枕骨大孔处连延髓。蛛网膜下隙位于脊髓的前、后方。硬膜外隙前部有椎内前静脉丛,后部有少量脂肪。
枢椎棘突较粗,第7颈椎棘突长而厚,其余颈椎棘突短,斜向后下。棘间韧带连结相邻棘突。项韧带位于棘突后方。*韧带较薄,连接相邻椎弓板。
三、胸段横断层解剖
1、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中部椎体的横断面呈心形,前凸后凹,矢径略大于横径。上、下部椎体的形态分别向颈、腰椎过渡。由于脊柱胸曲后凸,在经椎间盘的横断层内可出现椎体断面,上位椎体在前,下位椎体在后。相邻椎体侧面的上、下肋凹及其间的椎间盘与肋头构成肋头关节,但第1、10~12对肋的肋头侧与相应椎体的肋凹构成肋头关节。
2、椎弓胸椎椎弓根短而窄。棘突呈叠瓦状排列,在同一横断层中可见两个棘突断面,上位棘突居后,下位棘突在前,棘突间有棘间韧带相连。关节突扁薄,关节腔呈横位,在同一横断层中,上关节突位前,下关节突在后。横突粗而长,伸向后外上方,除第11、12胸椎横突外,横突末端前面与同序数肋构成肋横突关节。
3、椎间盘胸椎间盘的横断面形态和大小基本与相邻椎体一致,髓核位于中央。第2~9对肋头依次连于第1~8胸椎间盘两侧。
4、椎管及其内容胸椎管近似圆形,横径与矢径大致相等,第4~10胸椎平面最小。硬膜囊呈圆形。脊髓位于硬膜囊中央,呈圆形或椭圆形;胸髓最细部的矢、横径分别为6.5mm和7.8mm;腰骶膨大主要在第11、12胸椎平面,其矢、横径分别为8.3mm和10.3mm。蛛网膜下隙的矢径约12~13mm,但第9~12胸椎平面的略大。硬膜外隙窄,脂肪少。
5、椎间孔(管)和神经根胸椎间孔(管)呈横向,前壁为椎体和椎间盘,后壁为上关节突,上、下壁分别为相邻椎骨的椎弓根。胸神经根通过相应椎间孔上部,椎间孔下部容有血管和脂肪,其外侧毗邻肋颈。
四、腰段横断层解剖
1、椎体腰椎体是所有椎骨中最大的,其横断面呈肾形或椭圆形,横径大于矢径,且自上而下渐大,由于负重的关系,至第5腰椎下部变小。腰椎体的矢、横径中部最小,椎体下面大于上面(第5腰椎除外),椎体前凸,后略凹。
2、椎弓椎弓根宽大。横突以第3腰椎为最长,一般腰3椎体横突较平,腰4椎体横突上翘,关节突较粗。棘突呈长方形,水平后伸。
3、关节突关节腰椎关节突关节4对,由相邻腰椎的上、下关节突构成,上关节突在前外,而下关节突居后内。两侧常不对称。上关节突关节面多数呈凹型;下关节突关节面以凸面型和平面型为主。在CT和MRI图像上关节腔间隙正常宽度为2~4mm。
4、椎间盘呈肾形或椭圆形,直径30~50mm,髓核位于中央偏后。年轻人腰椎间盘后面轻度凹陷,但腰骶椎间盘后面平直或稍隆起。
5、椎管及其内容腰椎管的形态在第1、2腰椎横径大于或等于矢径,在第3、4腰椎平面横径大于矢径,在第5腰椎平面多呈三叶形。在临床上,当腰椎管矢径小于或等于10mm时或横径小于16mm考虑椎管狭窄。
侧隐窝为椎孔的外侧份,是椎管的狭窄部位,其前壁为椎体的后外侧面,后壁由上关节突根部和关节突间部构成,外侧壁为椎弓根的内侧面,内侧以上关节突前内缘为界。腰椎侧隐窝明显,内有腰神经根通过。侧隐窝狭窄时会压迫相应神经根,正常侧隐窝矢径为3~5mm,小于3mm可视为狭窄。
硬膜囊位于椎管中央,呈卵圆形或三角形,在第5腰椎以下硬膜囊明显缩小,并位于椎管的后部。蛛网膜下隙为较宽的终池,内有脊髓圆锥、终丝及其周围的马尾。成人脊髓圆锥多终于第1腰椎平面,在CT和MRI图像上,圆锥及其两侧的腰骶神经根呈四足蜘蛛状,终丝和马尾呈分散的小圆形结构,位于硬膜囊的后部。
6、腰神经通道腰神经通道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至椎间管外口所经过的一条骨纤维性管道,可分为神经根管和椎间管两段。此管道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1)神经根管:从神经根的硬膜囊穿出点至椎间管内口。此通道虽然短,但有几处狭窄:①盘*间隙,位于椎间盘与*韧带之间;②上关节突旁沟,是上关节突内缘的浅沟;③侧隐窝;④椎弓根下沟,位于椎弓根内下缘与椎间盘之间,在椎间盘侧方膨出时更为明显。
(2)椎间管:腰椎间管和腰骶椎间管的前壁为椎体及椎间盘,后壁为上关节突和*韧带,上、下壁分别为相邻椎骨的椎弓根。腰神经根由内上斜向外下通过椎间管。椎间管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宽,位于椎体和关节突关节之间,有腰神经根通过;下部窄,位于椎间盘与上关节突根部之间。
腰神经根共5对,通过相应椎间管出椎管。腰神经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2~3mm,两侧对称,在CT及MRI图上上均可清楚显示,椎间盘向一侧突出时可推移同侧神经根。
五、骶、尾段横断层解剖
1、骶骨骶骨自上而下逐渐缩小。在第1骶椎上部层面前凸,在第1骶椎间盘层面平直;以下层面前凹。骶骨盆面中间部与两侧部之间的凹陷为骶前孔,有骶神经前支穿出。骶骨背侧面有5个骨性突起,分别是骶正中嵴及其两侧的骶中间嵴和骶外侧嵴。骶正中嵴位于后正中,骶中间嵴较低,骶外侧嵴较明显。骶中间嵴与骶外侧嵴之间为骶后孔,有骶神经后支和血管通过。
在横断层上,骶后孔层面高于同序列骶前孔的层面。骶前孔较大,呈圆形,孔内容有骶神经前支、血管和脂肪。
第1~3骶椎侧部与髂骨构成骶髂关节;该关节的关节腔狭窄,其矢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软骨在骶骨侧较厚;关节的前、后和骶髂骨之间分别有骶髂前、后韧带和骶髂骨间韧带加强。
2、骶管及其内容骶管位于骶椎体后方,自上而下渐小,形态由三角形变成扁平形。骶管上与腰椎管相续,下端以骶管裂孔而终,入口处形似三叶形。骶管两侧借骶椎间孔连通骶前、后孔。骶管后壁可完整、完全开或部分开放者或有裂口。
硬膜囊明显缩小,位于骶管后部,其下端达第2骶椎平面,囊内有终丝、马尾和脑脊液。骶神经根在骶管内呈V形排列。骶管内脂肪和静脉丛丰富。
3、尾骨尾骨自上而下逐渐缩小,其形态由横椭圆形逐渐变为圆形。第1尾椎上部的横径明显大于骶骨尖,这一形态特点是区分骶、尾骨的重要标志。
以上内容里如有错误,希望大家及时留言提醒我,我会尽快做出修改。多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支持。
即使给了你“万能福”,也不要把我想成万能的,学习是自己的,也是靠自己的,我给你任何好的东西,自己不去实践掌握,一切都是白费。
重点我整理出来了,自己能掌握到什么程度,看自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