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央视推真人秀纪录片易中天等人探寻家族传奇 [复制链接]

1#

央视推真人秀纪录片 易中天等人探寻家族传奇经历


央视推出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易中天等人探寻家族传奇经历  央视打造的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已经播出三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位名人作为第一季的主人公,跟随栏目组的脚步寻访家族旧事,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去年底出版《家世》一书记述百年中国名门家族兴衰的学者余世存在谈及《客从何处来》的话题效应时说:“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跟传统文化是断裂、隔绝的,对自己的家史也往往就能追溯到两三代,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找文化认同和身份存在感。”  传承断裂:每人都有未知的家族隐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客从何处来》的题目就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国内首部真人秀纪录片的第一季共分七集,从第三集开始固定每周一晚间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纪录片是有剧本的,真人秀是没有的,作为两者的混搭,《客从何处来》中要去哪些地方寻踪访祖,有哪些历史故事要揭开,节目组和嘉宾是提前知情的,而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是提前不知情的。所以,在前三集中,观众会不断看到易中天对自己的家族故事感到惊诧不已。  五位寻根者对自己的家族都有疑问,且这种疑问并不遥远,对他们的父母、祖父母,都有不解之谜。阿丘想知道外公的故事,陈冲希望了解作为中国著名药理学家的外公自杀的真相,马未都一打眼就能辨古瓷真伪,但他不清楚生前是空*总医院*委的父亲的故事,不知父亲当年何以离家参*,也不知自己的母系家族来自何方,为什么扎根北京。  谈及这种家族历史在传承上的断裂时,曾出版《非常道》《家世》等作品的学者余世存说:“由于某些历史原因,现在中国人普遍的情况是跟传统文化断裂、隔绝,对自己的家史能追溯到两代、三代就不错了。”易中天也表示对自己家族历史了解得很少,“现在我想了解了,人又大都不在了。”  故土寻踪:易中天家世显赫曾遭灭门  在节目中,易中天最想探究一桩发生在75年前易氏家族中几近灭门的惨案,1939年9月23日深夜,家族中数百人同时死亡,为什么在这场灭顶之灾中自己家这一支能幸免于难?以前易中天对这事有些模糊的了解,心中有很多谜团。在《客从何处来》播出的前三集中,易中天用了18天时间走了10个城市,还去了一趟越南,奔波于世代祖先的故土,面对一份份先祖档案,一件件“家庭文物”,易中天的脸上经常表现出茫然和震惊。  1939年9月23日深夜,侵华日*在冈村宁次的亲自指挥下,偷袭湖南营田镇,易家的祖屋、一百五十间房的言馨堂被炮弹夷为平地,易家仅至今能查到姓名的族人就有253人遇难。而易中天的爷爷、大爷爷、二爷爷等30余人因曾在日本陆*士官学校读过书的二爷爷易甲鹇对战事敏锐的感知能力,在炸弹落下前两个小时仓促逃离了营田镇,幸免于难。  纪录片将他的族人在战争中悲惨的遭遇呈现,也揭开了易中天显赫的家世。据史料记载,易中天的十八世祖易先曾在越南谅山担任知府,后来明朝出兵越南,易先在越南被围剿以身殉职,其家人及随从共有18人投井。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年他老人家的二儿子易升留在了老家湖南,繁衍生息,留存了易氏家族的血脉。而易中天的外公周诒铣所在的周家,在清代也算是一个显赫的大家庭,与左宗棠等人都是亲戚,周诒铣的第二任妻子朱濂的姑姑朱其慧则是民国第一位总理熊希龄的妻子。易中天的母亲周树奇则曾参加过宋美龄邓颖超等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会,照顾战时孤儿。  有观众认为易中天的家族故事充分说明了“出身”的重要性,余世存则不以为然:“出身是宿命论的说法,这不好也不正确,良好的家世对一个人的成功固然会有一定的作用,但个人奋斗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易中天也是付出了很多艰辛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  家族意识:寻找身份认同成普遍心理  谈及为何来参加这个节目时,易中天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你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着落的人,一个悬在半空的人。”在节目中面对未知的家族历史,公众人物需要有坦诚的心态,曾宝仪就坦言,来参加节目是开家族会议决定的。几位寻根者都表现出了面对家族往事的勇气,哪怕其中一些可能是不光彩的。  曾宝仪说:“如果所有嘉宾的先辈们一起拍一部《建国大业》,我的祖先就是在有台词有特写的主演旁边的群演。但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成就了这个大时代,他们都曾真真实实活在这片土地上。”  《客从何处来》播出后,受到了很多文化界人士和普通观众的关注,就连生子后一直低调的柴静也撰写长文推荐这个节目,希望观众花一点时间和耐心来看。余世存认为,这个节目呼应了经济条件好转之后,很多人寻找文化认同和身份存在感的心理。  正反两面:转型期家世已成社会问题  余世存说,尽管当代的家庭已经从传统的四世同堂演变成二世或一世家庭,单亲家庭也日益增多,但“家世”问题仍一以贯之。家世甚至从宗族家庭问题,演变成空前的社会问题,“高富帅”和“吊丝”等词汇的流行即是明证,“我爸是李刚”等关键时刻的话语无意识中透露出我们对家人权势的依仗。  余世存说:“有着数千年传统的宗亲文化至今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如果说人们曾经认识到它有正面作用也有禁锢作用,今天,它同样维系了人间的善,也放任了人心的罪性和丑恶。”良好的家风在余世存看来,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尤其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让一个人的心智更加健康,而许多人之所以起点差一点,不是因为贫富,而是在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受到过一些伤害,长大就会出现一些抑郁等精神和心理问题,面对社会竞争也更容易感到‘压力山大’,他可能需要走很多的弯路才能弥补自己曾经缺失的。”  余世存花5年时间写《家世》,也是从“家风家教之于当下”的视角撰写中国家族的传奇经历,谈及为何《客从何处来》和他的《家世》都将视角对准名人家世时,余世存告诉:“普通人家也有家风家教,但往往名门望族的更突出一些,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   王法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