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2年坚持,8年长跑,马凡医患群体的双向 [复制链接]

1#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50136625383418&wfr=spider&for=pc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李曌懿谷雨微

“做完手术的邱红敏母子,已经顺利出院,恢复得也很好。迟迟没有回家,是为了等待马凡病友大会的到来。”每年10月25日的马凡病友大会,对于全国各地的马凡患者来说,都像是一次温馨的家庭聚会。12年的坚持,8年的长跑,他们,一直在奔走,他们,从未说放弃。

“我这人就不服输”,6次手术,12年的坚持

外表修长,积极乐观,喜欢养花养狗,很难想象这样的邱红敏有着12年马凡综合征患病史,6次手术在身上留下的刀口并没有打垮她,邱红敏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如果我不做手术的话,就一点希望都没了。做了手术,起码还有个盼头,我这人就是不服输。”

今年9月15日,邱红敏写了一封求助信,这封信虽然只有短短字,但“做过6次手术”“累计费用70多万”这些简短的词汇轻描淡写地讲述了她与马凡抗争的12年漫漫长路。信里最后写道,“作为母亲,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平安,尽快回到学校完成学业。”事实上,每一位马凡患者的抗病史,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艰辛的求生路。

邱红敏第一次感到胸部撕裂般地疼痛,是在年春节前夕,医院后,检查结果显示腹主动脉夹层,做了手术。“当时我的血管已经撕裂了,仅剩薄薄的一层膜。一尺长的手术刀口带来的疼痛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我在家人面前不敢哭不敢闹,难受就咬牙忍着,告诉自己能活下来就很幸运了。”术后四个月复查,医生说远端又出现了问题,需要再安排一次手术,紧接着,医生在手术室抢救了11个小时,邱红敏终于脱离了危险。

这次手术又留下了一条70公分的刀口,“术后我在ICU醒来的那一刻笑了,我意识到自己还活着,马上动动手和脚,我没有瘫痪……”邱红敏回忆。

邱红敏明确知道自己患马凡综合征是在年,这时距离第一次手术已过去6年时间。医院免费给患者做基因检测,邱红敏的检测结果显示她体内带有马凡的致病基因。也正是在这一年,邱红敏加入了北京康心马凡综合征关爱中心,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作为志愿者,邱红敏在年开始积极分享自己与“马凡”抗争的经历。邱红敏有一份字的回忆笔记,文内关于儿子患病经历的描述却只有不到字,笔记中写道,“我不愿意说出来,作为一个母亲,除了愧疚还是愧疚,一夜之间我和儿子的爸爸急得头发都白了,但很幸运,儿子渡过了难关。”

两代人重获新生,“相信医生,我们会勇敢地走下去”

邱红敏的儿子王朝琦今年16岁,是一名高二学生,身高1米9的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篮球,因为马凡患者不能剧烈运动,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实际上,出于担心,在王朝琦10岁左右,邱红敏就带他做血管扩张之类的检查。

“儿子连续做了两年都挺正常,我就以为他没有遗传上这个病。但去年有一天晚上他的背部突发撕裂般的疼,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显示主动脉A型夹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那时就即刻选择做了手术和支架。”

虽然自己已经对手术习以为常,但在这之后的每一次复查,对于邱红敏来说,都是一个双重打击。今年5月份邱红敏锁骨下动脉扩张到38cm,医院求医,由孙立忠院长亲自主刀并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不久儿子王朝琦的复查结果显示,腹主动脉扩张50mm,急需手术治疗。

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间,邱红敏带着儿子再次医院找孙立忠院长求医。这两次相继完成的手术仅仅相差四个月。王朝琦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知道自己也得了马凡病之后,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做手术时难免会有些害怕,我有看到比自己年龄还小的马凡患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医生。”

在等待马凡病友大会到来的这段日子里,上海的天气都很好,金风送爽,桂花飘香。邱红敏说,“我们是幸运的,虽然人生的路上布满了坎坷,但只要勇敢地走下去,就没有走不通的路和过不去的河。”

极其凶险的罕见病,绝大多数患者30岁以后发病

马凡综合征,是我国首批罕见病目录中的一种,父母一方有马凡病,就有50%的几率遗传给下一代。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医院医疗院长孙立忠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患者本身身高臂长并不是缺点,主要病变发生在眼睛、骨骼和血管,其中心血管病变为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如果不及时手术,存活的希望几乎为零。

心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的发育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导致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形成,一旦破裂,患者的生命会迅速进入倒计时。绝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是在30岁到40岁,越早发病,说明患者的病情越重。

据了解,主动脉外科手术是心血管外科中技术难度最大的手术,一向被称为“苦战、血战、夜战、死战”。在各个时代心血管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最近几年手术治疗已经非常成熟了。作为中国主动脉外科学科带头人,孙立忠开创的孙氏手术更是挽救了无数马凡人的生命。

不忘初心,从孙氏手术到主动脉疾病诊治的中国模式

孙立忠院长在手术中。受访者供图

“现在我们国家每年都已经能够做到3万例的大血管手术,其中至少15%左右的患者是马凡综合征。”据孙立忠介绍,年,他开始负责大血管外科工作,到年,就已经有连续51例马凡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没有死亡的病例。

扎进大血管手术里10年后,孙立忠首创“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植入术”,即“孙氏手术”,将我国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病死率由20%降至5%以下,开创我国主动脉疾病治疗的新领域,并使多数患者胸降主动脉免于二期手术,改善患者预后,成为提高国内马凡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的里程碑式的进步。

继在手术台上奋战三十多年开创“孙氏手术”后,孙立忠又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主动脉疾病诊疗中心。此外,孙立忠开创的国人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针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及规范、临床经验、长期疗效和成果,亦形成主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模式,为世界主动脉外科做出了中国贡献。

“马凡综合征如果可以早诊断早治疗,手术成功率是非常高的。绝大多数患者手术时的年龄都不是很大。在我遇到的患者里面,最小的年龄5岁,最大的年龄有60多岁。”孙立忠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马凡病患者会出现多次主动脉病变,那么手术治疗是否会伴随患者一生?孙立忠表示,“马凡病主张手术治疗,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之下,也会考虑做介入治疗,但极易引发相关并发症。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条件越来越好,我们主张分两期做全主动脉替换,以保证患者治疗的长期效果。”

“马凡病友大会”的八年长跑,是对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双向救助

孙立忠谈到,过去几年我们强调救治患者,注重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现在中国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能够做马凡综合征手术的医生,患者不用非得集中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做手术,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费压力。

从患者的角度来讲,罕见病患者所面临的不单纯是疾病本身,患病以后好多家庭会因病返贫,因为身体原因,也会导致工作以及家庭生活面临很多困难。

为了帮助患者解决治疗费用问题,孙立忠在年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发起“孙立忠心血管健康公益基金”,旨在对马凡综合征等心血管相关罕见病患者开展贫困家庭患者救助、学术交流、心血管人才培养等工作,为这类罕见病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和人道帮扶。

孙立忠院长在第七届全国马凡综合征病友大会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更多的人去关爱马凡患者,更多的医生关心马凡病的救治,医院倡议将每年的10月25日定为“德达马凡日”,届时会邀请国内各学科专家,安排现场答疑,开展义诊活动,以帮助更多马凡患者。他提及,但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会将延期至11月举行。

孙立忠强调,马凡虽然是一个很小众的患者群体,但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马凡患者的总数其实并不少,希望能够通过关爱日的活动,将这一罕见病相关知识传播出去,呼吁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