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港股18A心血管耗材企业启思录 [复制链接]

1#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927173330035222&wfr=spider&for=pc

港股“18A”逐渐成为了“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板块”的代称。年、年、年、年,18A上市公司分别为5家、9家、14家、20家,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

截至年底,港股18A共有13家创新器械公司——微创机器人、百心安、诺辉健康、启明医疗、心通医疗、沛嘉医疗、微泰医疗、归创通桥、堃博医疗、鹰瞳科技、先瑞达医疗、心玮医疗、贝康医疗。

医疗器械中,心血管是第二大领域,仅次于IVD,市场规模占医疗器械市场的11%,由于研发和学术营销壁垒均较高,形成了寡头竞争、强者恒强的格局。其中,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高发的背景下,心血管介入器械的市场需求巨大,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心血管高值耗材的分类

也因此,在上述13家18A创新器械企业中,聚焦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企业最多,达6家,占比近一半,且在6家的市值排名相对靠前。

根据披露的财报,聚焦在介入球囊领域的先瑞达医疗依靠产品收入扭亏为盈,成为13家企业中的首家。但就目前的市值而言,在6家18A上市的心血管耗材企业中,先瑞达医疗市值最低。

聚焦在经导管心脏瓣膜介入领域的“三剑客”心通医疗、启明医疗、沛嘉医疗均在港股上市。

由于经导管心脏瓣膜介入领域被认为是唯一有国产先发优势的创新器械赛道,一度被寄予厚望,心通医疗上市当日最高市值曾经超过亿港元。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目前心通医疗、启明医疗、沛嘉医疗的市值均徘徊在50-70亿港元的范围内。

13家18A创新器械企业中,12家均已进入商业化阶段,唯一例外的是港股上市最迟的、聚焦在全降解支架以及肾神经阻断系统领域的百心安。百心安目前的总市值在6家心血管耗材企业中最高,达亿港元(年4月15日收盘)。

医趋势试图通过对港股18A心血管器械领域的代表企业们的分析,来探索这些企业“穿越周期”的可能性。

靠产品盈利的独苗-先瑞达医疗

先瑞达医疗专注于提供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解决方案。拥有四大技术平台——药物涂层技术、射频消融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抽吸平台技术,这代表着其对上游原材料和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迄今为止,先瑞达医疗搭建了30余项产品管线,为血管外科、心脏科、肾脏科、神经科及男科五大领域提供腔内微创介入方案。

▲先瑞达医疗产品管线

先瑞达医疗于年8月24日成功在联交所主板上市。

先瑞达医疗

营收3.04亿元,+56.6%

现金储备11.37亿元

目前股价较最高值,-67%

年,先瑞达医疗营收3.04亿元,同比+56.6%,主要来自外周动脉介入器械的销售收入,高于归创通桥万元、惠泰医疗1.2亿元的外周介入类收入。

研发投入1.41亿元,在营收中占比46%。

经调整净利润万元(扣除不影响公司持续经营表现的若干非周期性或一次性开支项目),现金储备(银行结余及现金)11.37亿元。

药物涂层球囊(DCB):先瑞达一直以来的“王牌”业务营收2.99亿元,占比总营收的98%,同比+57%。早在年,先瑞达就进入了商业化(中国首款外周DCB获批上市);年,又上市了第二款DBC。

PTA球囊:累计获批2款产品。营收万元,仅占总营收的2%,不过呈现了+24%的增长。

先瑞达正在拓展其商业版图:

年11月,先瑞达外周抽吸导管AcoStream获批上市。成为此领域唯一拥有原研技术且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内企业,是先瑞达医疗的未来增长点。

先瑞达研发的射频消融系统已在今年4月获批,血液透析维护产品预计明年底商业化,男科产品预计年取得商业化。

从区域上看,中国大陆贡献营收的98%,欧洲贡献营收1%,其他区域贡献1%。去年11月,先瑞达在加州设立美国研发中心。BTKDCB(膝下药物球囊)的IDE申请已向美国FDA递交。

中国DCB潜在市场规模超百亿,近十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7%。冠脉DCB在冠脉支架被带量采购后,成为冠脉介入领域新增长点,使用量明显增多。目前仍然是美敦力、巴德占据第一梯队。国内企业中,远大医药、乐普医疗表现突出。

先瑞达医疗专注的外周DCB,在中国市场具有先发优势。不过,年,国内相继批准了心脉医疗、美敦力的外周DCB产品。而中国PTA球囊市场,外资占据大部分市场,波士顿科学、美敦力居前。

如何在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中突围?是先瑞达面临的难题。

“卷”得最早的港股三剑客

聚焦在瓣膜领域的港股“三剑客”都还尚未能有盈利,市场上的竞争已经逐渐白热化。而且二级市场并不乐观,相较于最高股价,这三家的股价均以下跌超80%。

不过,头部公司,要现金有现金,要后续横向和纵向的研发管线有研发管线,要出海也开始兑现。因此,未来值得期待。

01

启明医疗4款上市产品

营收4.16亿元,+50.6%

现金储备29.55亿元

目前股价较最高值,-87%

启明医疗目前,已成功建立由14款创新器械组成的产品管线。

▲启明医疗的产品管线

目前已上市的产品包括:

2款TAVR产品(VenusA-Valve,VenusA-Plus);

1款已上市的抗栓塞远端脑保护器装置(TriGUARD3);

1款瓣膜成形术球囊产品(V8和TAV8)。

年,启明医疗营收4.16亿元,同比+50.6%。

研发投入2.58亿元,在营收中占比62%。

现金储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9.55亿元。

TAVR产品:营收4.05亿元,占总营收的97.4%。增幅达到+49%。启明医疗在财报中称,VenusA-Valve和VenusA-Plus是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TAVR产品。

抗栓塞远端脑保护装置产品:TriGUARD3可在TAVR及其他结构性心脏手术过程中极大程度降低可能出现的脑损伤风险,预防脑栓塞发生。年营收万元,占比2.3%,而年营收仅万元。

区域上,中国大陆贡献了97%的营收,其他市场占据了3%的营收。

启明医疗BD活动频繁:

与Endoluminal合作,将其瓣膜主动防周漏技术引入中国。

投资二尖瓣修复和三尖瓣修复器械企业德晋医疗

与以色列高科技公司Healium合资,成立持股51%的附属公司Renaly,引进Healium的新一代去肾交感神经术(RDN)创新器械。

收购杭州诺诚医疗签署协议,获得其LiwenRFTM射频消融系统。

收购经导管二尖瓣、三尖瓣创新疗法公司Cardiovalve。

02

心通医疗3款上市产品

营收2.01亿元,+93.2%

现金储备:22.12亿元

目前股价较最高值,-88%

心通医疗旗下的产品组合包括3款自主研发的商业化产品。

年,心通医疗营收由年的1.04亿元大幅增长+93.2%至2.01亿元。

主要是由于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系统VitaFlow、VitaFlowLiberty带来的收入增长。另一款已经进入商业化的产品是瓣膜球囊扩张导管AlwidePlus。

研发投入1.51亿元,在营收中占比75%。

毛利:+.5%至1.19亿元,毛利率上升15.4个百分点至59.1%,主要是由于原材料成本节约策略以及实现的规模效应所致。

年内亏损:1.83亿元,相较于年的3.98亿元亏损大幅收窄。

现金储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2.12亿元。

从区域来看,中国市场营收占比高达99.5%。但相较于年,海外营收实现了零的突破。

心通医疗进行了投资布局:

心通医疗与MilfordHaven、及屏至合伙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持股35%。

增资美国结构性心脏病医疗创新企业4CMedical,成为最大股东,并获得三尖瓣产品独家中国商业权益。

03

沛嘉医疗16款上市产品

营收1.37亿元,+%

现金储备22.96亿元

目前股价较最高值,-83%

沛嘉医疗累计有16款产品进入商业化。截至年3月31日,管线内还有16款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在研产品。

年,沛嘉医疗营收1.37亿元,相较于年的万元,同比+%。

研发投入4.46亿元,在营收中占比%。

亏损净额:5.74亿元,相较于年的20.69亿元大幅收窄。

现金储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2.96亿元。

经导管瓣膜治疗产品:营收万元。年是沛嘉医疗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的商业化元年(年收益为0)。

神经介入业务:营收+.7%至万元。主要来自出血性产品商业化持续发力,缺血性和血管通路产品新上市产品商业化快速推进。

▲神经介入业务细分数据

年,沛嘉医疗共收获4个BD项目:

与JenaValve合作,获得治疗主动脉反流及主动脉狭窄的Trilogy心脏瓣膜系统在大中华区的独占许可。

与HighLife合作,获得其正在开发的TMVR专利产品的独占许可。

与美国医疗技术孵化器inQB8合作,探索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创新解决方案。收购inQB8的MonarQTTVR技术(经导管三尖瓣治疗领域为数不多的在研产品)。

投资瓣膜置换及修复技术企业SutraMedical。

穿越周期路上的绊脚石?

作为同一赛道的竞争者,启明、心通、沛嘉在布局上有很强的共通性:

都有大量的现金储备;

核心产品正在放量;

都在通过合作、或并购拓展涉猎技术领域;

都在进军海外市场。

这种共通性,在有冠脉支架集采“倾覆行业”的前车之鉴下,显得理所应当。

但这种高度相似性,也让它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同一个领域中,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屈指可数。

就瓣膜领域而言,爱德华生命科学目前在全球瓣膜市场市场份额将近70%,以绝对优势主导市场。爱德华生命科学的业务高度聚焦,瓣膜业务贡献80%左右的营收,其余营收来自其重症监护业务。

与此同时,高度聚焦的业务限制了爱德华生命科学的规模,该公司无缘全球医械Top10榜单。而其瓣膜领域的竞争对手——美敦力、雅培都是多元化的好手,且分列全球医械Top1、Top2(按年医械营收)。

在爱德华生命科学占据优势的瓣膜领域,“三剑客”如何突出重围?

在单一市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合作、投资、并购是最好的方法吗?

在集采可能到来的压力下,要如何增强投资人的信心?

如何让营收增长跟上“烧钱”的速度?

医疗器械属于积累式创新,过往可为现在赋能。但想要穿越周期,考验是方方面面的。

附录:港股18A13家创新器械企业数据

▲13家企业现金流数据排名

来源:医趋势Med+研究院、Choice

▲13家企业营收及净利润数据

来源:医趋势Med+研究院、Choice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