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25/4316563.html 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召开,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其中,我院周俭教授团队的《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科研项目和孙爱*研究员团队的《心力衰竭与线粒体代谢异常机制及防治策略》科研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院汪昕教授团队的《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与干预研究》科研项目,王春生教授团队的《心脏瓣膜病微创外科治疗的技术优化和推广应用》科研项目和郭剑明教授团队的《肾癌精准微创诊疗体系的建立》科研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
由医院肝肿瘤外科周俭教授团队在樊嘉院士指导和亲自参与下完成的《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获得了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肝癌位居我国癌症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疾病负担重。手术是主要治愈手段,进一步提升手术疗效存在如下难题:70-80%的肝癌确诊时已为中晚期而无法手术;即使手术切除,肝癌术后5年转移复发率高达60-70%且难以预测;肝癌病人肿瘤异质性高,药物治疗效果差。针对上述临床问题,该项目建立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转移复发预警新方案、克服肝癌异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形成一套完备的诊疗体系,显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的总体生存。
1.建立循环微小核糖核酸(miRNA)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构建循环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灵敏度较经典甲胎蛋白(AFP)提高30%,发表于JClinOncol(),同期编者按认为该诊断模型可成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手段。该模型获中、日、韩、香港及欧盟专利,并转化研制出国际首个miRNA肝癌检测试剂盒,多中心临床试验(n=)证实灵敏度76.5%,特异度90.0%,均超过AFP(灵敏度,41%-65%;特异度,76%-91%),临床应用后提高了早期和极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2.研发循环肿瘤细胞(CTC)预警肝癌转移复发新方案。证实外周血EpCAM+CTC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种子”,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Hepatology,),比影像学提前4.8月、比AFP提前8.5个月预警肝癌转移复发。美国(ClinGastroenterolHepatol,)和日本(JClinInvest,)著名学者分别撰文评论该研究为临床提供新的肝癌预后预测和转移复发监测的手段。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并研制出国际首台全自动CTC分选检测系统,实现同类进口设备替代和升级。
3.制定克服肿瘤内异质性局限的肝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系统研究肝癌肿瘤内异质性,揭示联合治疗提高疗效的机制(Gastroenterology,),同期编者按指出该成果阐明了肝癌异质性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有重要临床意义;建立国际首个肝癌特异性靶向深度测序方案以指导临床(JHepatol,);大幅提高肝癌病人来源移植模型(PDX)建模成功率(26%→42%)并建立国际首个PDX数据库指导靶向治疗(IntJCancer,)。综合应用后,明显改善肝癌个体化治疗效果。
该项目建立的肝癌早期诊断、转移复发预警、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在26医院及4家公司推广应用,诊治病人4万余人次,切实提高了肝癌病人术后生存率(5年生存率,65.0%),超过日本(62.8%)和欧美(60.0%)等国家的同类报道。项目成果写入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获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授权专利12项,发表论文85篇(SCI论文75篇,他引次),其中IF10共14篇;举办国家/国际级会议11次,国际大会报告21次,国内报告逾场次。
项目完成人:周俭、樊嘉、杨欣荣、孙云帆、胡捷、*傲、周少来、高强、*晓武、胡博、*晓勇、郭玮、史颖弘、代智、王向东
《心力衰竭与线粒体代谢异常机制及防治策略》
由医院心实验室孙爱*研究员领衔完成的项目《心力衰竭与线粒体代谢异常机制及防治策略》获得了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被称作“最后的战场”,5年死亡率高达50%。本项目历时14年,揭示了心衰的线粒体异常机制,建立并推广以线粒体代谢为导向的心衰防治策略,提高了遗传性心衰的基因检出率,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1.揭示了代谢关键分子调控获得性心衰的机制,提供了心衰防治的新思路:
着眼于衰竭心肌的线粒体,筛选出了差异表达蛋白,并揭示了调控心脏代谢的新机制。发现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H2)是心脏内源性保护屏障,可作为心衰防治的新靶点;证实了Brg1等分子可经表观激活等途径改善心肌代谢,延缓心衰发生发展;发现毛壳素这一抗肿瘤药能调控线粒体代谢,具备成为抗心衰治疗新药物的潜力,获国家发明专利。其中ALDH2方面的研究被国际专题述评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揭示了相关药物研发的巨大潜力”。
2.提出以线粒体代谢为靶点的心衰预防策略:
针对上述靶点,建立了以代谢标志物为参考的血运重建风险评估方式,指导心衰个体化预防;提出曲美他嗪及运动康复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改善心肌代谢。被亮点综述评价为“调节线粒体代谢可作为优化治疗的策略”。成果被编入《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等。
3.建立中国人群遗传性心衰的高危基因检测平台:
证实钠通道基因突变可经由损伤线粒体功能导致心衰,并发现中国人群遗传性心衰的4个高危基因,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实现临床转化。被编者按评价为:“拓展了传统观点”。入选《中国医学论坛》的“全球心血管十大发现”。成果被编入《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
该项目所选代表性论文19篇,总IF.95分,IF10分的5篇,发表在Circulation等心血管一流期刊,被NatRevCardiol等他引次;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转化1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余次;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完成人:孙爱*,葛均波,徐涌,姜红,任骏,邹云增,徐磊,崔晓通,张磊,王鹏,翁鑫宇,许慧慧,范凡,王聪,孙晓垒
《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与干预研究》
由医院神经内科汪昕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与干预研究》获得了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难治性癫痫是临床常见疾病,国际国内现有各种抗癫痫治疗均无效.其猝死率是常人的20倍。因其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揭示疾病特征,探讨发病机制是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提示脑神经元联络网络对于维持大脑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阐明难治性癫痫脑网络改变规律,寻求深入机制及药物干预靶点是难治性癫痫防治中的重大关键问题。
课题组围绕难治性癫痫脑网络动态改变规律,影响机制及可能干预靶点,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项目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紧密合作,取得如下主要创新性成果:
1.首次报道内嗅皮层是难治性癫痫海马异常网络的起源点,建立创新性脑电网络检测模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难治性癫痫脑网络异常多模态动态检测方案,为临床确立难治性癫痫起源,传播建立了辅助诊断新技术,有效指导难治性癫痫患者临床手术方案确立,提高手术治疗有效率。
2.深入阐述突触外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和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对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首次报道抑制性氨基酸受体中氯离子通道相关蛋白氯离子共转运体KCC2以及幼年癫痫动物模型中中氯离子通道-3的重要作用,阐明其机理,提出难治性癫痫药物治疗的新方案。
3.国际上首次揭示新型炎症因子白介素17A与难治性癫痫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