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医大一院成功救治复杂肾动脉领域腹主动 [复制链接]

1#

近日,中国医院血管外科采用“体外开窗”及“限制性释放”技术,成功为一名主动脉弓部置换术后再发肾动脉领域破裂性腹主动脉假性瘤患者进行手术,在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面已达到新的高度。

患者于二个月前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术后随访时发现腹主动脉假性瘤,并了解到动脉瘤将逐渐增大并导致血管破裂及十二指肠穿孔,心中的惶恐不安让患者及家属积极地于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遍求名医,终因手术风险高,手术难度大及远期预后效果不佳使其一筹莫展。得知我院血管外科辛世杰教授在主动脉疾病治疗领域上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地慕名来到我院。

辛世杰教授与张健教授等经过仔细分析患者主动脉CT影像资料后,发现患者腹主动脉瘤已经累及右侧肾动脉,且近端瘤颈不足0.5cm,诊断为近肾动脉腹主动脉瘤,而且肾下腹主动脉的长度仅为7.5cm、主动脉管腔狭小不足2cm。由于解剖学的限制,近端瘤颈锚定区不足,肾下腹主动脉长度较短,使得该患者不适合一般的血管腔内修复术进行治疗。这意味着如果按照常规的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会损失脏器的供血,出现肾功不全,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更为棘手的是,患者七年前由于心梗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六年前因主动脉弓部动脉瘤行主动脉弓置换术,术后双侧锁骨下动脉均发自升主动脉,导致手术入路很困难。而选择开放手术,无法重建脏支血管,手术难度异常之大、创伤很大,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选择腔内修复,患者腹主动脉瘤解剖条件几乎不具备放置常规支架的条件,加上既往心外手术,心功能较差、糖尿病等,手术风险更大。

术前3D打印模型

箭头所指:肾动脉领域腹主动脉瘤

各种不利因素给医生们带来更大的压力。

患者在住院期间仍不放弃四处求医,但均无结果。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考虑患者的要求,为减少开放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同时保证重要脏器分支的血流灌注,我院辛世杰及张健教授经过仔细研究讨论后,决定创新性地为患者实施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限制性支架释放术。

术前辛世杰教授根据主动脉CT图像,运用3D打印技术并通过软件精确测量和反复研究动脉瘤形态,对覆膜支架的口径、长度、“开窗”的位置、“窗口”的大小,分支支架的选择等等都做了精确的测量和准备。最终医院血管外科戴向晨教授、麻醉科吕*伟副主任、手术室李莉护士长及介入手术室吴文颖护士长的全程护航下,经过“体外开窗”、“手工缝制”、“细致回收”,“精确定位”等等精细复杂手术过程,历经8小时手术,最终完全封堵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完好地保证了腹腔干动脉、肠系膜动脉和肾动脉等重要脏支的血供,不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一周出院。

这一创新性技术突破原有僵化思维模式,个体化改善支架形态结构,具有现代国际水平,为患者带来极小的创伤和更大的获益。

腔内修复术使许多合并心、肺、肾等脏器疾病的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70%高危腹主动脉瘤获得了治愈机会,但另外大约30%病例因瘤体邻近内脏动脉、严重血管弯曲等病变,常规的腔内修复无法达到良好效果。“开窗”技术为目前世界上重要的新兴血管腔内技术之一,往往可以为复杂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说这种技术是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的又一次创新。这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血管外科在主动脉腔内治疗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为诊治疑难危重主动脉疾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术后造影(右)显示腹主动脉瘤消失,各分支内脏动脉显影良好,无内漏,表明手术成功

开窗技术

开窗技术,是目前世界领先的新技术。

开窗技术是按分支血管开口在主动脉上的位置,通过手术方式分别在覆膜支架上开不同的“窗口”,以让血液通过“窗口”进行流动,从而保证脏支血管的血流。

该技术对内脏区血管的定位要求极高,开窗的位置和患者体内血管的位置必须分毫不差,否则,支架释放后会立刻造成患者内脏缺血等严重后果。

限制性释放技术

限制性释放技术是指在开窗支架释放过程中,不将支架完全打开,使其具备一定的调整空间。待支架位置定位准确后,再完全释放支架的技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